高校思政工作培训党课材料:用好延安精神

高校思政工作培训党课材料:用好延安精神 伟大时代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深入研究和充分挖掘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功能,对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 党中央在延安这座革命圣地上,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和首要方面,彰显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 — 1938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抗大学员要把“抗日救国”作为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39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并作为抗日革命军人所必备的条件之一。随后,毛泽东在《永久奋斗》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模范青年:“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还进一步深刻论述了模范青年要修炼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保持铿锵前行的政治定力。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要注重加强对共产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宣传,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指引,那么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就如同“航船”失去了“舵手”,就会因迷失方向而走向失败。延安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指南针”作用,在“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这一总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下,我们党高举抗战的旗帜,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救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命题。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强调共产党人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突出地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从哲学高度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精辟的阐释,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赋予了“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蕴。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中,着重批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思想,号召共产党人要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学风,运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延安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调查研究之风在延安兴起,涌现出一大批实事求是、乐于实干的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全党蔚然成风、深入人心,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使得我们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 —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体现了共产党人道德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镌刻着“人民”二字,始终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延安时期,毛泽东所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经典著作,均深刻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39年12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他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为人民服务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此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宗旨都有重要的论述和阐发。

— —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方面和显著特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毛泽东一贯倡导共产党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并深刻阐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939年5月,毛泽东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延安时期,面对边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日寇的疯狂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边区带领抗日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走上了生产自救的道路。如1941年初,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战士们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发扬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基本上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边区军民的生活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把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形成了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泥湾精神。

— — 二、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延安精神对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培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指引共产党人奋进前行的精神灯塔。正是因为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我们党才能够在延安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逆境走向顺境,带领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困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和先锋模范,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直接关乎着党和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延安精神中蕴藏着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特质,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是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有助于使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灵魂与血脉,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确立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奋斗之路、开创美好未来。

— — 2.培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是孕育延安精神的深厚土壤,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延安时期,全国各地的大批爱国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不畏困难,冲破层层封锁,纷纷奔赴“红色首都”延安。“到延安去!”这句曾响彻中华大地的口号,是当时革命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写照与真挚流露,广大爱国青年经过延安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锻造,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洪流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彰显了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人格追求与深厚情怀。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延安时期革命青年为榜样,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立德之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 — 3.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鲜红精神底色,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延安时期,我们党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实行“精兵简政”和“减租减息”等政策,带领广大军民在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广大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老百姓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同甘共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本质内涵,培养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甘为民仆耻为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清正廉洁作风的真实写照,进一步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诚如毛泽东形象地把党和人民群众比喻为“种子”和“土地”,表示共产党人要同“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深刻剖析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矢志为民的源动力,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 — 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4.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之宝和红色基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和广大军民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等,为边区军民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中国共产党人凭借“愈是艰险愈向前”的革命精神,谱写出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延安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模范试验区,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天地。毛泽东认为,“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很好的革命传统,要一直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艰苦奋斗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必修课。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艰苦奋斗的进取力,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艰苦环境作为 — — 磨炼自己的机遇,踊跃地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练就过硬本领,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

三、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与生动教材。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可通过融入课程育人体系、创新思政育人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以增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1.融入课程育人体系,增强育人实效。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和载体,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延安精神有机融入课程育人和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推动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其一,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党性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专题教学与全线贯穿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及时代价值。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将延安精神与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人生、怎样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等。其二,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要注重挖掘各类课程 — — 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把延安精神与各类课程紧密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如在延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方面,可将《东方红》《黄河大合唱》等红色歌曲融入音乐课程教学;
《转战陕北》《延安颂》等绘画作品融入美术课程教学;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李家庄的变迁》等文学作品融入文学类专业课程教学等。其三,发挥网络课程育人的独特优势。“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网络空间已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关键领域。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空间思政育人阵地,加强与省委党校等方面的合作,开设延安精神主题教育相关课程,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开设的相关课程上传到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课程平台,打造“互联网+”延安精神教育的育人模式。

2.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提升融入效能。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决定效果。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效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使其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丰富大学生党性教育的“打开方式”,形成“ — — 1+1》2”的综合育人效应。其一,叙事式教学法。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故事的精髓是道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功能,以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工作、战斗和生活的红色故事为题材,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生动地讲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故事,讲述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讲述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故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其二,问题式教学法。“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问题链教学法对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进行教学构思和设计,以“小问题”见“大逻辑”。其三,案例式教学法。选取和挖掘延安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的经典事例,以经典案例阐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党课教学的说服力和生动性。例如在讲党的宗旨教育主题党课时,选取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

3.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实践养成。理论学习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基石,实践教育是提高党性修养的根本途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的深度,也要有实践的力度,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发挥实践活动在加强大学生党性锻炼、锤炼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 — 践行和弘扬延安精神。其一,发挥延安革命旧址的以史育人功能。“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高校要注重发挥延安时期革命旧址和文物史料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党性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红色研学等活动,把革命旧址作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大课堂”,让珍贵翔实的文物史料成为大学生党性教育丰富生动的鲜活“教科书”,让大学生通过走进“教室”,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其二,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延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高校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如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建大学生“延安精神”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 — — 互动化的理论宣讲活动,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延安精神的兴趣,使其在学思践悟中接受精神洗礼、锤炼党性修养,当好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其三,开展网络空间虚拟实践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因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运用VR、AR、AI等技术,开展延安革命旧址云上展等活动,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以全方位、可视化、立体式、史诗般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展现出来,浓墨重彩地反映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从而使静态的文物史料从尘封的档案中“走出来”,有效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给大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感和沉浸式体验感,提升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有效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其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延安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设计体现延安精神的红色文化墙、雕塑等人文景观,在校史馆、图书馆、展览厅、文化长廊等场所设置红色经典阅览区、参观区,陈列体现延安精神的革命史料和党史著作等,开展“弘扬延安精神”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校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营造学习和 — — 践行延安精神的浓厚氛围。其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发挥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组织编写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教育故事丛书等,通过教研教改课题、专题研究等形式,加强对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对挖掘的新材料和研究的新成果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为大学生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的育人新素材;
另一方面,通过话剧、舞蹈、快板、情景剧等形式,开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主题活动,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融入大学生的精神血脉,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其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已延伸到网络空间,“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俨然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常态。高校要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抖音号等平台传播,充分发挥校园主流声音的舆论引导能力,从而进一步释放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和教育启迪功能。

— —

推荐访问:延安 党课 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