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火山(上)


打开文本图片集

大同火山的来龙去脉

大同火山,准确地说,叫做大同火山群。大同火山群是大自然的壮观遗迹。在我国,大同火山群与云南腾冲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莲池火山群、吉林长白山火山群、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台湾大屯火山群并称为六大火山群。

大同火山群是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体系影响的、典型的发育在板内裂谷系、断岩火山盆地内岩浆作用的地质地貌遗迹,具有很好的原真性,是我国华北地台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第四纪火山群,总面积约129.8平方公里,已知有火山锥32座,在全国各火山群中名列榜首。火山记载着大自然运动的神秘历史,被誉为“东亚大陆珍稀自然遗产”和“火山地质博物馆”。这些火山多呈圆锥状和马蹄形,火山口有圆形和簸萁形两种,山坡上部陡峻,下部平缓,火山锥之间的谷面开阔,上覆风积黄土,下为紫红浮石。火山的喷出物形态各异,在火山口由近及远依次可见:火山渣、火山块、浮石、火山砾、火山豆、火山砂和火山灰。火山区域内山峰起伏,绵亘40余里,宛如一幅长屏。登高远眺,春日原驰蜡象,冬季山舞银蛇,一派北国风光。

据专家考证,确认大同火山活动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大约在74万年前开始,经过三期反复多次喷发,距今40万年前是大同火山活动的高潮期,大約在10万年前停止了喷发,形成了今天的天然景观。大同火山现在为死火山,保存有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3种类型。

大同火山群主要分布在北纬40度的大同盆地东部平坦宽广的桑干河中游的河谷地带,在塞北黄土高原上的大同县和阳高县境内,范围900平方公里。完整漂亮的火山锥体,沿着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和近东西方向整齐排列,有的在两方面的交点上形成,有的沿着一个方向成串相连,形似列屏。锥体大部是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层状火山锥,熔岩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有的玄武岩由于喷发形成气孔特别多,重量便减轻,甚至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因此也叫做“浮石”。

大同火山群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出露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火山群,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全部包括了盾形、穹窿状、岩渣状、层状等四种基本类型。火山地貌、前火山地貌及后期风化、剥蚀遗存保存完好,是认识火山形成前——火山形成后的地貌变化这一完整过程的天然模型。

大同火山群的形成

面对壮观的大同火山群,人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任何古远事物的由来,都是要经过从传说到逐渐被证实的过程。大同火山群也是这样。相传从前这里是一片瓦蓝瓦蓝的湖海。湖中有长着翅膀的童话和神奇的鱼,湖边有珍稀的传说和动物,四周是各种茂盛的树木和故事。突然有一天,地动山摇,滚滚的岩浆从湖底激情喷出,光焰万丈。再后来,湖水消退干涸,一个个火山丘锥就这样暴露在我们的视野。这就是大同盆地东部的大同火山群。

大同盆地原是一个巨大的湖,湖的形成也有一个传说。民间流传,二郎担山过海,走到大同这个地方,把两座山放下,堵塞了桑干河,挡住了河流,大同这地方便汇成了一片汪洋。当然这只是传说,可是时光推移,岁月更替,代有考察取证。据科学分析推断,地质专家告诉我们,辽阔的大同盆地确曾是一片茫茫无涯、波光粼粼的湖海。这片湖海曾经漫及了今天山西大同的阳高、天镇、浑源、广灵、左云、和朔州的右玉、怀仁、山阴、应县,以及河北的阳原、蔚县部分,面积达九千平方公里。这就不仅仅是湖,简直就是一片辽阔的汪洋大海。

大约在1000多万年前,也就是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初期,地球打破了平静,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强烈巨变,地面褶皱巨峰突起,山间断裂低沉,大同这片土地下陷,河流汇集,海水倒灌,盆地聚满积水,便形成了碧波万顷的大同湖。盆地南边的恒山与北边的阴山也在那个时期隆起。湖海边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雪松、云杉、古柏一望无际,阔叶的桦、柳、榆、栎随着气候变迁交替性地出现繁盛;森林的间隙和辽阔的山地绿草如茵。

这个时候,大同湖已经是个很热闹的世界了。湖边生活着三十多种哺乳动物,其中有第三纪(延续约七千五百万年)残留下来的长鼻三趾马和蹄兔;有第四纪的(延续约四百万年至今)野牛、三门马、纳玛象、板齿犀;有鼢鼠、直隶狼、中国鬣狗;有泥河湾剑齿虎、野猪、转角羚羊……湖海里生活着泥河湾多刺鱼和鲤鱼,湖海的浅水城栖息着大量的丽蚌、蚬、螺等软体动物。气候虽逐渐由热变凉,但总体呈温暖型。直到夏商时代,大同盆地气候依然如同今天我国海南地区。

大约在34万年前,有一天,突然地动山摇,大同盆地发生了火山爆发,灼热的岩浆从地球深处喷出,大同湖就像煮沸的开水,热浪滚滚,水汽腾空而起,迷雾笼罩着湖面。这时,灾难降临了,湖边的生命纷纷逃遁,来不及逃遁的就只能化为齑粉。大同火山暴戾而桀骜,它爆发时岩浆滚滚,它停止时,滚滚岩浆就在大同湖底凝固沉积,最终形成山丘露出水面。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同火山群。

又有许多年过去了,大概到了六、七万年前,大同火山熄灭了。

火山活动停止,石匣里裂开了一道峡谷,湖水外泄,火山丘露出地面,桑干河蜿蜒曲折流经其间。经年累月,历经地质的不断变化,大同火山群成为了死火山。然后逐渐被世人所认识,所关注,所重视,成为了如今的壮丽景观,成为了地质学家的科学课堂,成为了引人注目、令人神往,观察、体验、感受大自然变化和历史沧桑的旅游观光之地。

有史记载,大同火山群的形成,还可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公元五世纪末叶北朝后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古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阔丈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武周川即现今的桑干河地域,书中指出了火山的位置,并描述了爆发时的情景,可见在公元五世纪时大同火山仍有活动。

大同火山群的发现

大同火山群最早是由我国著名学者杨钟健和法国人德日进发现的。

一九二九年,德日进与杨钟健在山西研究第四纪地质时,第一次科学地指出火山群的存在。他们写道:“山西桑干河盆地北部边沿,有一系列保存良好的被黄土覆盖的火山(至少九个)。火山熔岩,直复于三门系之上”。一般认为三门系属于下更系统,因此按德日进、杨钟健的看法,火山年代比黄土早,但早于下更系统。

1931年3月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与卞美年曾经对大同火山作过短期的观察。次年发表一篇文章“桑干河的更新统火山”,这是第一篇关于大同火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首先简略地叙述了火山分布地区的地质特点,其次对火山喷发物作了简要的描述。他们把火山喷发物划分为两个相,即火山锥和熔岩流。最后根据熔岩流与黄土层的关系,他们亦认为火山喷出年代晚于三门系淡水沉积物而早于黄土沉积,应属更新统。此外,他们更从岩流很厚及其与桑干河河谷之关系而断定岩流在流出后曾一度堵塞桑干河,而后又重新被河流切断(在大同县瓜园村附近)。

巴尔博和卞美年的文章主要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火山基底的地质特点,并对火山分布地区的发展史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由于他们工作时间过于短促,以致未能搜集到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没有注意到中国古书中关于大同火山的记载。在火山喷出时代问题上仍不能超出德日进和杨钟健的观点。

1931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先生从法国留学归来,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详细地研究了大同火山。1933年发表了“山西大同之第四纪火山”一文。文章中对火山区地文、地层特点作了叙述,指出了火山基底上有太古界片麻岩的分布,描述了三门系的岩性。

尹赞勋的文章主要对全区十一个火山进行了火山形态学及部分的地质学描述。简略地探讨了各火山的构造,他把火山喷出物划分为下面几类:(1)熔岩;(2)火山弹;(3)火山砾及火山灰。至于火山活动的时期,尹赞雄发现马蹄山黄土层中有火山砾的夹层,因而确定本区火山喷出起自三门期,而终于黄土沉积之时。当然,在这方面他是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尹赞勋研究大同火山的文章是包含许多新内容的较详细的一篇论著。至此大同火山群走出深闺,开始被世人所广泛认识。

1955年——1957年间,前苏联岩石学家乌·依·列别金斯基应我国高等教育部的聘请,在北京地质学院讲学,期间,他深入大同火山群进行了观察研究。在对十二个火山锥的地质发展情况和岩石研究后,写出了一本专著《大同火山群》。从此,大同火山群更像是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处地质科学研究的宝库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据乌·依·列别金斯基在他的《大同火山群》一书中介绍,就其结构和特点来说,大同火山系典型的熔渣锥。火山呈截头圆锥状,上有清晰的火山口,火山的高差变动在100——150米之间,高度与径长之比是1:4至1:6。火山由层状火山碎屑层所构成(火山弹、火山砾),其中夹有孤立的薄层岩流。火山碎屑物之中熔渣火山弹、扭转火山弹与火山砾特多,扁圆火山弹及面包皮型火山弹较少。火山砾在构造特征上与熔渣火山弹没有区别。与火山碎屑物比较起来,熔岩流见得较少。熔渣锥里和锥外都有岩流分布。岩流厚度不大,一般仅只有几米。在结构构造特征方面,岩流不是全体一致,至少可分为三个带。

按岩石成分来说,所有火山碎屑物与熔岩流十分单一,都是橄榄玄武岩浆结晶的直接产物。不同仅只是因冷却速度不同而成的结构特征而已。根据结构不同分橄榄粗玄武岩、橄榄中粒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玻璃玄武岩。

大同火山以活动类型而论属斯通博里式,活动的结果形成了火山机构——熔渣锥。说它是熔渣锥主要是根据:大同火山都是些不大的火山,通常是一次喷发结果而形成的,其成分大部是火山碎屑物,熔岩流很少。特别是火山弹多半是熔渣状与扭转火山弹,而火山砾的结构跟熔渣火山弹接近。火山砾多半是疏松的物质,这是大同火山跟典型熔渣锥的不同之处,典型熔渣锥的火山砾通常都受过炙烤,并由于重新灼热胶结作用而粘合起来。当然,大同火山有一部分火山砾受过炙烤,有时亦有微弱胶结而具有胶结性。

乌·依·列别金斯基认为,大同火山可能是中心式喷发或区域式喷发,是内陆火山活动的一例,火山喷发的原因乃是地壳刚性地段的断裂性新构造运动。有一些事实可以证明大同火山喷出类型属斯通博利式。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火山碎屑物多于熔岩流,并且火山弹中主要是熔渣状与扭转火山弹。大同火山熔岩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其表现是熔岩流具绳状表面,火山碎屑物与岩流中气孔呈椭圆形和圆形。大同火山熔岩流动性大是合乎规律的,因为其成分是橄榄玄武岩。熔岩是爆发性的,因为火山碎屑物很多,熔渣状火山弹与火山砾气孔很多,岩流上部孔隙度高等等。总之他在《大同火山群》一书中的观点是,可以作这样的假定,大同火山也许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分布着大约1000多座火山,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内蒙古高原有270多座,其中锡林郭勒盟中部有100多座,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群。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带有230多座火山,其中龙岗火山群72座,五大连池火山群14座。大同和集宁一带有80多座火山。此外,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云南腾冲以及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北侧,也都有火山分布。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有20多座火山。总体来说,这些火山喷发规模不算猛烈,喷出的熔岩所堆成的火山体,通常都比较低矮。我国火山在近期都少有爆发的记录,绝大多数都属于死火山。

大同火山群按所在方位可以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东区指许堡、神泉寺一带,有肖家窑头、鹅毛疙瘩等6座。盾状的肖家窑头火山由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组成,局部覆盖熔岩流。南区在桑干河与六棱山之间,包括大峪口、西窑等5座,是因玄武岩流沿断裂喷出,依山而呈半圆形。西区是大同火山群中最为集中和较复杂的一区,有黑山、马蹄山、阁老山等15座。北区以大同市北的孤山为代表,包括其西南的6座小火山。孤山形似面包,海拔1182米,兀立于御河谷地中。

大同火山群主要分布在東西二区。东区火山包括潭头东山、神泉寺火山、大辛庄火山、许堡火山、窑头山、养老洼火山,西区火山有金山、黑山、狼窝山、马蹄山、牌楼山、阁老山、昊天寺火山、昊天寺西丘、东坪山、老虎山、大菜山、小山、双山、磨儿山、小牛头山等。除东区部分火山外,大同火山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同县境内的阁老山、中高庄、西坪、瓜园、许堡等乡镇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这些火山丘高矮不一,大小不同,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1130米。著名的黑山位于阁老山村北、艾家洼村东,海拔1429.8米,在众山中独领风骚。金山海拔1367米,形态完整,为火山旅游最佳地点。环金山四周,分布着一座座蘑菇似的小火山,就像一群孩子依偎在母亲膝下,形态可爱。地理学家根据其血缘关系,形象地称之为“胎火山”。金山对面的狼窝山,火山口中又生火山口,称为“寄生火山”。这是火山多次喷发的见证。

大同火山多呈圆锥状和马蹄形,火山口有圆形和簸箕形两种,山坡上部陡峻,下部平缓,火山锥之间谷面开阔,上覆风积黄土,下为火山岩。火山岩呈紫红色或黑色,表面有一个个小孔,像堆在一起的蜂巢。因为分量很轻,放在水里能够漂浮起来,人们又叫它浮石。浮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构件轻質混凝土,亦可抽丝织布。浮石还可堆置盆景,堆砌假山,装点园林。

根据火山外部形态特征,可分为四类:一是穹窿状的,由玄武岩流组成,没有火山口,如孤山和鹅毛疙瘩等。二是壳状的,由玄武岩组成,如肖家窑头火山和大新庄火山等。三是半圆形的,系火山喷发物沿山前裂隙喷出,依山坡流动而成。四是马蹄状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组成,火山形成后,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马蹄状,如东坪山、金山等。上述除马蹄山火山已被冲刷切穿外,其余的仅在锥体四周有窄而浅的沟谷,说明火山地貌还处于侵蚀初期。由火山喷发物与上覆下浮地层接触判断,大同火山群是上新世末、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之处多次活动的产物,最早活动的是北区、东区,南区次之,西区最新。

如果我们把古老的大同火山比作一个乐章,那么最动人的音符无疑是处于大同县城东北部的西区火山。这个区域的火山最为密集,壮观,他们的海拔高度大多数在1100米至1400余米之间,周边平坦宽广的河谷地貌的衬托,使得这些火山锥突兀而起,显得威武与神秘,特别是在高空视觉下的大同西区火山锥群,那简直是群形象的活物,一群具有生命形态的活物。

著名的火山有金山、黑山、狼窝山、阁老山、双山、马蹄山、老虎山和昊天寺山。

大同火山走出了许家窑人

说到大同火山群,不能不说到大同盆地、大同古湖和桑干河流域以及泥河湾盆地。文化学者赵忠格在他所著的《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一书中说,桑干河流域是“东方人类的根祖地”。从桑干河流域不仅走出了蜚声古人类学界的北京人、许家窑人、峙峪人、新洞人和山顶洞人,他们中的某个分支的某个支系还进入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和北极的格陵兰岛,成为现在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祖先。桑干河流域是一条生产文化的河。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有山西芮城西侯度和河北省阳原的小长梁、东谷坨3处。西侯度在黄河中游左岸,小长梁和东谷坨则位于桑干河中游的泥河湾盆地南北两端。

可以说大同火山群就坐落在泥河湾遗址地带。泥河湾盆地就在桑干河边。远古的时候,大同盆地和泥河湾盆地是联为一体的,同属大同古湖范围。大同火山大约在34万年前爆发,大约10万多年前停止喷发,又大约6、7万年前熄灭了。火山活动停止,石匣里裂开一道峡谷,湖水外泄,火山丘露出地面,桑干河蜿蜒曲折流经其间。于是,在大同地区的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张家口地区的阳原县侯家窑村走来了一群人,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长期生活在大同火山群的东侧,他们生活的时期,大同湖边的草木是茂盛的,云杉、冷杉、落叶松郁郁葱葱,草原上奔跑着无数的羊与马群。许家窑人主要以猎马、猎羊为生。大同火山群爆发在许家窑人出现之前。自然界的氟元素产生与岩浆,尤其是火山喷发出的熔岩、火山灰以及气体中通常含有大量氟化物。考古学家从许家窑人的头骨和胸骨化石上发现他们得了一种“氟骨病”和“氟牙症”。这是因为大同火山爆发后的很长时间,火山灰等含氟物渗透到地下,其饮水中氟含量较高,久之,许家窑人患上了这种病。他们经受着骨骼变形、关节强直、腰腿疼痛、四肢变形、牙齿发黄脱落等疾症的折磨,不幸的是这个疾症竟延续了六、七万年!以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阳原县氟中毒依然覆盖三百多个乡村,病区人口达十九万多人。暴戾的大同火山把大量的氟元素带给了艰难的许家堡人,那时,许家窑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

许家窑人的不幸还有狂风暴雨,他们经常遭受暴雨袭击。数天的瓢泼大雨过后,湖水猛涨,淹没了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石器和骨器。湖水沉积物慢慢把许家窑人遗留下的家当覆盖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纷纷逃往别处谋生。以后,气候变得干冷了起来,大同湖地域变成了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大约在6万年前,“大同湖”完全消失了。“大同湖”消失时,桑干河贯穿了整个盆地……

许家窑人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特征,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有专家甚至断言他们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北京猿人向西迁徙,遇到火山爆发后尚未消退的大同湖的阻隔,而在此定居的。

在大同火山群脚下,大同盆地和泥河湾盆地由西向东延伸,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祥之地。“泥河湾遗址群”的发掘考古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东出大同市区88千米,有一处地方叫“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保护区”,再往北数千米处就是“泥河湾遗址群”。这里的“马圈沟遗址”和“小长梁遗址”距今分别将近200万年和136万年,作为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在200万年前左右,泥河湾盆地就已经有早期人类在这里生存和活动了。研究认为,泥河湾盆地不仅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起源非洲说”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据史学和考古发掘表明,在大同县境内,古遗址就达152处。这些遗址都在大同火山群和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盆地周围。主要有水头遗址、吉家庄遗址、杜庄东北遗址、鹰嘴东遗址、聚落遗址等。水头遗址就坐落在水头村北的昊天山火山脚下,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50米,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吉家庄遗址位于吉家庄乡吉家庄村南约150米处,东西约750米,南北约1250米,分布面积约93.75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地处桑干河南岸的台地上,文化层厚约0.3-1米,断崖暴露3处灰坑,地表及文化层采集遗物均为陶片。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蓝纹,器型有双耳罐、高领罐、折腹盆、鬲等。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层遗物十分丰富,是新石器时代聚落址研究的实物现场。1965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杜庄东北遗址位于杜庄乡杜庄村东北约1千米的石板沟沿岸,应该说是泥河湾盆地遗址的上游。遗址采集遗物有化石及石制品,器型包括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原料的种类丰富,有脉石英、石英岩、和燧石,化石比较破碎。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遗址充分显示了大同火山群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发源地和聚群居住地。

大同火山群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同火山群是喜马拉雅山运动的结果,它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地壳运动的沧桑巨变。经过专家的考证和玄武岩测年,火山喷发活动主要经历了早期爆破阶段、中期喷发阶段和晚期岩浆喷溢阶段。火山活动后所留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奇特的地质地貌风光以及绚丽多姿、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在近现代被发现后,逐渐被世人所认识,所传播,所重视,所推崇,声誉日高,备受各界关注。其观赏价值、旅游价值不断大幅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一经走向世界,就吸引了国内外地质、地理、考古和文化专家学者的向往并前来考察研究,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火山教学科研模型,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山西地质研究院等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大同火山群建立了科普教育实习基地,从而也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大同火山群地质遗迹之丰富、文明之悠久、人文风情之独特,使其具有不可媲美的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和难得的地学研究和观测价值,是研究第四纪地质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其火山按学科属性与科学关系来说,国际罕见、具有国家级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典型地学意义、独特的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

大同火山研究的科学风波

大同县自古属云中、平城之地,应该说是先置县后设府。据考,从火山群发现的石器和桑干河南岸的古定桥、吉家庄之间残留的陶片来看,远在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据《禹贡》载,夏禹划九州: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大同属冀州。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率师略地,大同归入赵国的代地,置平邑为城(在今大同县许堡乡西水地村一带)。秦灭六国,统一九州,实行郡县制,大同地区名平城、班氏。辽重熙十三年,首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始称与此。历史沿革,多有变化。21世纪1971年,经山西省政府决定,大同县城从古云中、平城大同市迁出,定址到现在的西坪镇水头村和西坪村之间。县城建在了大同火山群的昊天山脚下。

大同县新建县城开始在1971年。1974年,中国《地理知识》杂志第二期刊载了《我国的火山》一文,文中引用了1956年前苏联岩石专家乌·依·列别金斯基所著《大同火山群》一书的资料,认为“大同火山,也许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一时间在大同地区引起轩然大波,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如果这些火山真是什么休眠火山,在火山跟前建家园,这还了得!本县干部群众纷纷向上反映,要求迁址。风波骤起,1975年冬,北京、山西、雁北等地的专家、教授、学者相继再次前来大同火山群进行考察。经过周密扎实的勘察、考证、研究,确认大同火山活动在十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它现在属于死火山类型。其根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乌·依·列别金斯基言“在公元五世纪时大同火山仍有活动”,是依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一段记载:“黄水又东注武州川(《汉书·地理志》“州”、“周”二字通用),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头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源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动,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据史料及实地勘察:武州川,即今大同市郊区十里河;西溪水,即今大同市矿区马脊梁沟水。火井炎势上升,乃系煤层自燃。列别金斯基误以武州川为桑干河,西溪水为今大同县水头村泉水,因而把今大同市矿区的煤层自燃当作今大同县境内的火山在北魏时仍有活动,张冠李戴。

1974年8月,许堡公社肖家窑子头村社员从窑子头疙瘩(火山锥)东坡一条冲沟的西崖古墓中发现陶罐1件,陶壶3件,经地区文化局和文物工作站鉴定为汉代文物。又经现场勘查,这一古墓属于早已认定的汉墓群范围。最令人注目的是有四座汉墓位于火山锥东坡脚下。在古墓约20米的冲沟崖壁上清楚地看到古墓所在的地层与覆盖在火山锥上的地层相当,其下是厚达10米左右的类似“泥河湾层”的河湖相沉积,火山熔岩在其下部,喷发物则夹在其间。在离古墓约1公里的东水地村西还有一处古墓遗址,这已从《汉书·地理志》记载和中央、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考证,为汉代平邑县城。从火山锥东坡的汉墓群和附近的汉城建筑来看,可以断定:在汉代大同火山已停止活动多时了。

在昊天寺火山锥南坡的黄褐色土层中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分布: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出土物有夹砂绳纹灰陶残片和磨光石斧以及装饰吕石潢等。这一遗址所在地层之下为约厚4米湖滨相的沉积。其中含大量平卷螺和锥实螺化石,再往下才是火山熔岩。显然,这里火山活动早于新石器时代。

1974年,在离火山群不远的阳高县许家堡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有数以万计的石器和骨、角器;还有披毛犀、大角鹿、原始牛、普氏原羚、布氏田鼠以及野马、盘羊、天鹅、鸵鸟等25种脊椎动物的骨化石。这个遗址的时代,从地层、石器、哺乳动物的性质上判断,应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据此确定大同火山活动在旧石器时代以前。197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裴静娴对大同火山区的火山岩作为三例热发光年代测定,实验数据表明:大同火山群的活动时代,在距今148000±7000年(黑山)至340000±21000年前。

專家们的再次考察驱散了笼罩在大同火山群上空的疑云,给人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不再担心那光秃秃的山头会突然间冒烟起火了,一场科学研究引来的风波就此平息。

推荐访问:大同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