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队精神培养入手应对大学生成人儿童化

[摘要]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正成为当前流行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对河北部分大专院校18~25岁学生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言语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儿童化现象,表现的背后呈现出团队精神缺乏、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文章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入手进行了研究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成人儿童化 团队精神 合作能力

[作者简介]丁菊(1983- ),女,四川合江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柳西波(1983- ),男,江苏邳州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电子商务。(河北 邢台 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指导项目“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126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88-02

团队精神是成年人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既是实干精神,也是奉献和协作精神的统一,强调团队成员间的真诚沟通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根据“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课题组2012年10~12月对河北省内各层次的5所大专院校调研结果分析,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和行为现状总体较好,但受学业与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恋爱与婚姻生活、经济消费、朋辈群体交往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日趋明显,表现的背后呈现出团队精神缺乏、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成人”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群体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注重三结合

(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1.注重日常授课的引入。专业教师要在日常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信息,如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团队合作对个人及组织的重要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协作与沟通的关系。如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协作的思想、提供团队项目或任务、布置团队作业、安排小组研讨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协作完成项目的课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的作用与意义。

2.注重专题教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或开展专题教育。如由校、院、系团委牵头或由学生组织出面,举行一些杰出校友访谈或讲座,分享他们在社会工作和创业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经历或经验。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开设“团队合作与沟通”“团队建设与管理”“团队创建与项目管理”等团队公共课、选修课,开展“认识团队”“狼群的力量”“大雁的启示”等专题研讨,进行团队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团队沟通游戏、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等实训、实践训练项目,加强团队合作理论的教育和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3.实施团队考核方式。改变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将体现合作能力的考查标准加入其中。如在考查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内容增设团队和个人打分项目,分别按团队协作的整体效果和个人在团队中的积极表现分别给分,按团队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团队中的成绩综合评价,并通过各个实训任务、项目作业,使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共同为目标的实现而相互协作,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沟通技巧。

(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首先,各高校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现代先进的思想,凝聚一种体现团队的组织追求、管理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团队精神。其次,通过加强校规校纪、组织理念的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我反省、自我管理,正确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发地与人合作。最后,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引导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开展文明宿舍、优秀班级评比或组织以宿舍、班级为单位参加的三大球赛、拔河、接力、合唱比赛等需要共同参与、彼此协作的集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意识;利用班会、团日活动、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集体生活的必要性,加强与舍友、同学的交流沟通,共同融入集体生活。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借每年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研、科技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党员活动、公益劳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体会和感受团队作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一)重视团队活动的氛围和影响力,强化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组织和开展大型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组织外出调研团队、成立市场营销策划兴趣小组、承办院、系各级的大型文体活动、运动赛事等。通过活动的筹备、组织、实施、总结,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的积极力量,团队沟通和团队信任的重要性,体悟团队竞争与合作之间、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重視宿舍、班级的潜移默化影响,增强班级凝聚力

建设好学生宿舍,发挥朋辈效应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抓好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使宿舍内部形成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学会认识自我并肯定他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朝夕相处的舍友处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并在其中体会互相关心、帮助的快乐,使得学生们意识到集体、团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班级建设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力。要注重对班干部的管理培养,一个拥有了具体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精神领袖,拥有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的班级,能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更多有自身特色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吸引班级成员参与班集体活动,使他们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同时,班级建设能使班级成员产生较强归属感,乐于为班级奉献,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团体意识。

(三)重视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

各级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学习业余时间,组织三人球赛、辩论赛、户外团队拓展训练、室内团队游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同时,可以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开展优秀电影、电视剧的展播和组织观看优秀小说,培养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主动学习和体悟。如利用周六、周日,展播《卡特教练》《光荣之旅》《亮剑》《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永不放弃》等体现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影视剧,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将团队教育寓于娱乐节目中。

三、注重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远,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科研项目等,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形成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其次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发挥“身教”的示范;最后要深入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淡化对个人的评价,重视对团队的点评和团队项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受团队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作用。

(二)加强学干队伍建设,发挥感化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干部成为优秀的团队领导。团队领导的选拔和培养是团队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和支柱。所以,教师首先要主动选用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或学生组织的领导,或团队学习任务、小组完成项目中的组长,加强对团队领导的培养和指导,发挥团队领导的积极作用,造就一个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团队;其次要帮助学生干部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团队管理制度,确保整个团队正常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良性竞争,相互协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团队大局去考虑问题,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第二,建设模范学干队伍,发挥带头作用。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党员、干部团队,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干部主动关心帮助同学,带动和引导同学处理好宿舍和班级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化普通同学。

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育目标、教育方案及有效途径等应贯穿于高校人才建设的全过程,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从多维度、多方面入手,为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一起合作。

[参考文献]

[1]丁菊,王传棨.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2]任小晴.大學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3]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4]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5](英)迈克·罗伯特.团队的变革[M].许惠龙,刘天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推荐访问:团队精神 入手 成人 应对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