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知识轻人格、重技能轻通识,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结合钱学森之问,在分析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中贯彻“理工文管艺体”兼收并蓄的观点。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综合素质;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然而,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分别对2007和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来看,在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居第二位,电子信息工程位居第七位[1]。严峻的事实摆在计算机专业院校面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纷纷从传统的培养精英型理论研究人才的教育模式,回归到培养大众化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轨道。教学模式也从过去的偏重理论转到偏重应用。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也都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然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多年来形成的过于封闭的专业方向,过于封闭的学院设置,所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多数“千人一技、千人一面”,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学生就业能力极低。

1 “钱学森之问”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个问题。钱老的问题一语道破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弊,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严重偏差的人才评价体系,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的偏差[2]。主要表现在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3]、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4]、重技能教育轻通识教育等几个方面。而这几方面的偏差在地方院校,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中表现尤其突出。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对大学办学水平以及院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畸形评价标准,导致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及实施教学过程时不自觉地走到“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的方向。学校往往只关心各种教学文件是否齐全、科目设置覆盖面是否全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往往也只注重知识的数量,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从学校到院系、再到教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学,这种重知识轻人格的近乎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对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法律意识、管理素质等的缺失很难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其次,许多高校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训练,尤其是缺少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训练。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实践训练,学生几乎对理论与技术都很难理解,更难有动手开发的能力。

再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容易使院校走向重技能教育轻通识教育的误区。钱学森院士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误区之一就是“分科过细”,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或者说课程设置过于为专业服务。尤其在现行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专业设置下,学生很难打破专业的限制。这种情况也是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单一的重要原因。2008年9月,中山大学推出博雅学院,首批招生35人,实行“四年不分专业、以培养‘做学问’人才为目标,以古代经典阅读为重点”的通识教育开创性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实践表明,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5]。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人才素质。而人才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更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责任心,对企业忠诚;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6]。诸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更加注重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优秀的人才品质。综合来看,现代社会要求人才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的能力素质越多,就业竞争力就越大,持续就业能力也越强。

3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在严重偏差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严重失衡,企业往往抱怨招不到真正的人才。文献[7]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做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第一,政治素质缺乏。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现行政策和形势没有深刻地认识,更加关注经济利益,政治上也有趋于利益化的趋势。这种浮躁的观念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危机、政治主张模糊、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生在企业中责任感不强、利益心过重,十分不利于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成长。

第二,道德素质匮乏。许多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往往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品质塑造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学生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非常普遍,“以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使他们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人文科学素质极差。相对封闭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相对封闭的学生管理使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严重匮乏。“60分万岁”的思想使许多学生的知识获取量仅仅来源于课堂内容。现实的情况是,国内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科学、人文、艺术的修养几乎为零。人文科学素质的缺乏直接导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格调不高、性趣低俗,从而缺乏人格魅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在企业中长久发展。

第四,心理素质脆弱。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普遍偏低,“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我为中心”占据他们的内心,必然导致他们的心理素质脆弱、心理障碍和精神行为问题频发。

4构建理工文管艺体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钱学森之问,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做出了回答[8]。针对钱学森之问,结合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也不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问题。而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也不难找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答案,那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前提和四个基本条件。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毕业生成为合格人才所必备的一个前提。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学生对专业的真兴趣,二是充分自由的专业选择,三是充足的闲暇时间,四是充分与企业和社会接轨,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及软件学院在近年来的“强院建设”规划中,不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4.1大力改革课程设置,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

要想让学生真正全面发展,充足的自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设置大量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师生都疲于应付。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院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改革公共课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压缩课时。以往传统办学模式,公共课占据大量学时和黄金教学时段,填鸭式的公共课教学方法使学生出现上课疲惫现象,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学院在课程改革中首先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公共课程的学时,对有些课程授课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考核采取大作业或小论文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大大缩小了公共课学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发展个人兴趣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2) 改革专业课教学方法,把实验和实践放在首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所有专业课程都重新确定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案例式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和实践为中心,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时数,减少课堂教学实数、增加课外自学时数,减少独立完成任务、增加合作完成任务。实行此项改革措施以后,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其角色完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教学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 课程及时更新,反映应用前沿。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本专业在企业中的应用有一个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学院每个学年都会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讨论课程更新的问题。对市场和企业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学院会及时修改课程大纲,或者通过淘汰旧课、开设新课,或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使我们的学生始终站在学科应用前沿的高度,因此毕业以后才会有高端的就业途径。

4)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重过程、重实践、重合作。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成绩的办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许多学生都有过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经历。学院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改变了这种现象。首先,弱化期末考试的比重,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取消期末考试。很多课程在不同阶段都设置了若干大作业或设计报告,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其次,针对阶段性的大作业或设计报告,学院要求实践类要占2/3以上,这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院还要求这些大作业或设计报告中,合作类项目要占1/2以上,这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4.2实行2+1+1模式,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

学院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过早地划分专业方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学院逐渐探索出“2+1+1”的培养模式。

学院在学生入学的第一、第二学年里,不分专业授课。学生可以任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按方向和程度不同分别开课,例如高等数学分为高数1、高数2和高数3三个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和不同的侧重点,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离散数学课程分为离散数学1、离散数学2和离散数学3三个层次,其中离散数学3采用双语授课。多样灵活的课程设置和选课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受到所有学生欢迎。

第三学年,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学院开始分专业定向培养。第四学年,学生将在企业实习中完成自己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实习期间实行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制,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工程实践,基本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4.3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

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仅仅是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沟通合作能力等非专业素质,高校的任务也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让学生在企业中更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实施了灵活多样的课内、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因此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规划制度和实施办法。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管理部门定期请校内外专家讲座,举办学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院定期组织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完全自愿参加,在活动中实现“我愿意、我奉献、我快乐”的人生价值观念;为了增强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学院特别开设了素质拓展课程和职业模拟课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这些非专业素质是完全可设计、可操作、可评价的。

4.4 “理工文管艺体”兼收并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钱学森认为:“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9]。”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结合钱老的观点,我们总结出一条“理工文管艺体”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中文、历史、政治、管理、经济、法律、教育、音乐、美术、传媒、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外语学科门类齐全。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大量门类齐全的选修课,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选修5门以上,文理学生互选2门以上。学院内也开设相当数量的院内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海量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文学、管理、经济、法律和美学的海洋里接受熏陶,从而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其次,为了实践“理工文管艺体”兼收并蓄的办学思想,学院成立了各种主题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各协会在学院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主策划和运作,学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学校或学院每年举办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书法竞赛、文学创作竞赛、外语竞赛、音乐竞赛、美术设计竞赛、各种项目体育竞赛等。为了锻炼学生的管理素质进行职前训练,学院还专门开设模拟公司课程,学生通过自己创办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使自己提前适应了企业的角色。

4.5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无缝链接

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10]。我院实行的“2+1+1”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本科四年时间里,始终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接触企业。企业专家讲座、企业教师授课、校企双师共同培养、企业实习实训,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些措施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

学院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院学术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学习前沿应用技术;与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

5结语

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信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破解钱学森之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能兼备、博学多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佚名. 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专业[J]. 中国高教研究,2010(3):3.

[2] 周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123-126.

[3] 熊丙奇. 正视问题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 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4] 于延,王建华. 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7):32-36.

[5] 毛加明,丁旭峰.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实践与研究[J]. 职业时空,2010(5):83-85.

[6] 张洪田,叶树江,郭秀颖,等. 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59-60.

[7] 张丹,林燕.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8] 张绪山. 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J]. 炎黄春秋,2010(6):70-74.

[9] 傅国亮.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J]. 人民教育,2009(12):11-12.

[10] 于延,王建华. 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5):47-49.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in Computer Major

YU Yan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in computer major such as focusing on knowledge and ignoring personality, focusing on techniques and ignoring gener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with just unitar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ombining with the Qian"s Question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views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 to learn and include elements from science, engineering, arts,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training majors in undergraduate programs for computer major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model for currently needed professionals in society.

Key words: the Qian"s Questio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eaching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编辑:彭远红)

推荐访问:综合素质 计算机专业 培养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