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免疫失败原因及综合应对措施

【摘要】 生猪免疫失败会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生猪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做法之一。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生猪免疫失败原因及综合应对措施作出思考。

【关键词】 免疫失败原因 应对措施

在对生猪进行免疫工作中,经常遇到生猪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发生传染病,通常称为免疫失败。提高动物免疫质量,避免免疫失败,是当前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及养猪场(户)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疫苗的生产、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不断提高疫苗的效价、免疫质量及制定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猪免疫失败产生的原因

1.1疫苗质量 在疫苗的制造过程中,常添加的某些物质在制造后期未能除尽,常易引起免疫接种副反应。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参差不齐,品种繁多。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还有的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的疫苗,难以达到规定的效价。各种疫苗没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引起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

1.2疫苗稀释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在2~3小时规定时间内用完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1.3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猪的免疫接种方法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如果未按规定方法接种疫苗,而是想当然、图方便,肌肉注射免疫时,容易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从而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有的接种部位不正确,如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

1.4器械消毒不严格 有的防疫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一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这极有可能诱发疫病或导致生猪死亡,还会造成整瓶疫苗受污染或机械带毒接种,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注射后引起疫病流行。

1.5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导致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接种效果,如口蹄疫疫苗与乙型脑炎病疫苗等。

1.6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引起疫苗的免疫失败。

1.7应激因素 生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1.8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猪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1.9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都会造成生猪免疫失败。

1.10管理因素 养殖密度过大、混群、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期间猪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淋巴萎缩,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1.11疾病及个体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接种疫苗后必然会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会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1.12生猪健康情况 免疫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生猪病史,仔细观察生猪健康情况,必要时可进行临床健康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从而导致体弱生猪及病猪死亡。

1.13生猪机体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生猪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如猪瘟、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感、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弓形体病等,均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1.14 疫苗本身的因素活疫苗接种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复制,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生猪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良影响,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对已携带细菌或病毒的牲畜而言,更是一种强刺激,增加了发病可能性,从理论上分析,由于疫苗自身安全的问题造成生猪在免疫时发生死亡的情况是存在的。

2.应对措施

2.1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强制免疫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应处置和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比例。

2.2正确选择和保管疫苗 优质、安全疫苗是确保防疫质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按规定从已获得农业部GMP认证的生产厂家组织疫苗,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养殖场(户)应到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定点经销点购买疫苗。购买疫苗时,应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禁止购买一些无批号、无生产日期、有效期已过、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物理性状异常、标签模糊不清以及来源不明的非正规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做到防冷冻、防暴晒、防强光等,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存在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

2.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户)应在有资质的兽医人员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还应根据疫情变化、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动态等情况,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规模化养猪场要做到每一次给生猪免疫之前,做好抗体监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为依据,确定科学免疫程序。

2.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生猪免疫力 对于免疫接种对象,养殖户要逐渐改善生猪饲养条件,提高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效率,增强生猪抗病防病的综合能力。有很多生猪养殖场(户)规模不大,以家庭式养殖为主要方式,导致养殖不专业,养殖户不能准确掌握生猪的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一些环境卫生差、温度不达标、猪舍间距近、同舍不同日龄等现象,都会影响生猪的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生猪处于健康状态,疫苗才能真正起作用,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就会发生免疫后的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因此要不断改进养殖方式,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过渡,积极推广“生态床”养猪模式,开创高质量养殖新局面。加强对饲料的监测,以确保饲料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

2.5加大对研究新型疫苗的投入随着生物技术在兽医生物制品领域的应用,动物疫苗制造技术发展迅速,研发出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等新型疫苗,特别是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不但可预防生猪疫病,而且还有治疗疫病的作用。新型疫苗代表着疫苗研究的方向,并能有效克服常规疫苗的缺陷,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型疫苗的研发。

2.6重视生猪健康检查 疫苗注射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健康状况检查,主要进行病史询问,动静态观察和个体群体观察相结合,必要时还可进行体温、脉搏、呼吸等指数测定,以确保接种动物临床表现为健康,个体特别瘦弱、怀孕后期或饲养管理不良等患病、体质特别弱、临产期近一个月、从市场购回不满7天、骟割后伤口未完全愈合的动物暂缓免疫接种,待体质好转和产子后、病愈后再适时免疫接种。

2.7避免刺激,减少应激 免疫接种前后,避免生猪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在免疫前1天与后3天内应尽量避免刺激,减少噪音,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2.8规范免疫操作程序给生猪免疫接种必须严格遵循十大操作规程和有关注意事项。一是生猪免疫接种的野疫苗多数为病毒类弱毒活疫苗,因此在给生猪免疫接种前后12小时内,应禁止投喂抗病毒类药物和使用消毒类药物。二是生猪免疫接种的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疫苗稀释后应存放于阴凉处,并在两小时内用完。否则,疫苗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三是给生猪免疫接种时,应尽量降低猪舍内的光线,减少群体应激,应尽量做到动作轻微,避免因粗暴捕捉和生猪的强烈反抗而加重猪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生猪的意外伤害。四是给生猪免疫接种疫苗时,器械应事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生猪的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要准,用力要均匀,严防用力过猛和重复损伤猪的皮肤。注射完毕后,其注射部位和针头均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射针头应尽可能采用煮沸消毒后使用,谨防生猪免疫注射交叉感染疫病。五是注射油剂疫苗时,疫苗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气温较低时,应提前将疫苗放在37℃的温水中预温,谨防油剂疫苗吸收不良,导致注射部位产生疙瘩,甚至发生感染。六是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依照不同畜种、性别、畜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准确把握接种剂量,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七是在接种疫苗时,要考虑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不了解情况时,不要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接种。可联合使用的疫苗最常见的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八是注射完毕后,及时建立免疫档案及免疫台账,认真填写、填全项目。九是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在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生猪反应情况,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生猪要及时救治。十是生猪的免疫接种结束后,器械须经高温灭菌处理,剩余的疫苗严禁随处扔放,应采用煮沸的方法灭活处理。

2.9强化抗体监测,适时补免 影响生猪机体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免疫注射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不达标要及时补免,消除疫情隐患,以提高生猪整体的免疫质量。

2.10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造成免疫抑制,往往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当发生疾病时,不能进行免疫的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控制。在引进猪时,必须通过有效检测,淘汰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阳性的猪,防止母猪持续感染和崽猪胎盘感染现象的发生,达到净化猪场的目的。若猪场已发生上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或采取淘汰病猪、淡化治疗、优化猪群等措施。

2.11免疫副反应救治 对少数生猪免疫注射后出现的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焦躁不安、肌肉震颤、呕吐、鼻孔出血、失去知觉等症状,应及时予以急救治疗,以减少损失。全身反应型的猪,进行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治疗,主要肌肉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磷酸钠、青霉素等药物,每天2次,连续3天即可治愈;局部胀肿的猪,在肿胀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10~15天,肿胀部位可转小或消失。但若感染化脓,则按外科化脓创伤进行处理,办法是切开硬块部位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填塞无菌纱布引流,经1~2次处理就会很快愈合;怀孕流产的母猪,出现流产症状应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早期有一定效果;对于过敏、血清病等严重反应的猪可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药物对症治疗。对已休克的猪除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要迅速针刺耳尖、尾根和蹄头,放血少许,将去甲肾上腺素2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推荐访问:生猪 免疫 应对措施 失败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