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图腾的文化内涵

中国大西北司空见惯的风沙,它在肆虐着这里的草木生灵的同时,也偶尔会悄悄撩开大地的一角,时不时地泄漏出一些人类历史遗留的痕迹。多年以前,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种“鬼罐”的说法。原来,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就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鬼罐”的秘密,也没有人留意过这些彩色碎片上诡异的图案,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这些陶罐的秘密才慢慢揭开。

这些陶罐便是我国古老的彩陶的艺术,今天就让我们慢慢解开这图案背后的秘密,重返史前时代的彩陶文化,针对马家窑文化的蛙纹图腾的文化做一个简要解析。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在新时期时代的原始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彩陶艺术是最精彩与最繁盛的一篇,这个时期可以细致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时期,当时已进入原始社会后期,蛙纹是这一时期出土较多的彩陶纹饰之一,这一纹饰既具有象征性,又具有神秘性,正是彩陶文化末期和青铜时代将要到来时期的美学特征的体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蛙纹图腾的文化内涵,我主要把它分为两个方面精神和物质。

一、精神文化内涵

1.生殖崇拜的体现

恩格斯曾说“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即种的繁殖,是远古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原始先民不懂得人类的生殖现象,误以为生殖是和某种事物有关的。而原始时期生产力底下,生活条件差,人口成活率偏低,生殖繁衍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原始人很容易对生殖能力比较强的动物或植物产生崇拜,认为这样可以增强人类的繁殖能力。蛙多子,是生殖能力比较强的动物,春天池塘里成群的蝌蚪也可以很明显地将蛙的这一特点表现出来,蛙自然也就成为生命繁衍的象征。蛙的鼓腹又和孕妇很像,更容易让人产生生殖的联想,于是蛙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由于上古始民或原始部落不懂得人类的生殖现象,误以为本氏族部落的产生与某些实物有关。所以便以为本氏族的繁衍与某些实物存在血缘关系,这些实物就是该部族人的图腾。”很多部落都选择生殖能力较强的动物或植物作图腾, 或者说生殖崇拜慢慢发展出图腾崇拜。原始彩陶图案往往被认为和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蛙形象在甘肃青海地区彩陶纹饰中大量出现,蛙很有可能是该地某一部落的图腾。并且“蛙”在今天还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图腾标志。

2.祖先崇拜的体现

祖先崇拜是基于早期人类灵魂不灭和图腾崇拜意识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这种崇拜是 把人的心理寄托从对向世界转向人类自己,一方面人类崇拜自己的先辈,另一方面,人类 开始产生崇拜自己的心理。在原始社会,人的生老病死还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人类的产生更是一个谜,而这些正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西方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传说,中国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出于早期人类对自身起源问题的思考。

“蛙”和“娲”同音,很多学者认为“娲”和“蛙”有很大关系,在我看来,娲即蛙当属无疑义。而女与雌义同,所谓女娲其实就是“雌蛙”,大概雌蛙原是某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图腾衍化为神,雌蛙也演变成女娲; “女娲是以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从原始崇拜的发展来看,应该是蛙图腾人格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祖先神化、图腾化的过程,于是“蛙” 和“女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上就是融合成了一个似蛙又似人的形象。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人形浮雕壶(其背面为蛙人纹),就有学者认为是女娲。

二、物质文明的体现

1.蛙纹图腾于原始历法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都是四季分明的北回归线附近,马家窑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更是接近北回归线,四季更替的现象必然引起原始人的注意,而一般来说,四季交替比较明显的地方,具有季节性出现规律的动物也很明显,古代人很注意观察这些现象,如辛弃疾的诗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蛙的出现是非常有季节性的,属于冬眠类动物,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蛰伏起来,直到第二年春天天气变暖才出来,所以后来有“惊蛰”这个节气。青蛙的生活习性与农作物 及植物的萧条、发芽、繁殖等差不多都保持同一步骤。特别是在多雨季节,总能有阵阵蛙 声充斥于耳。原始人在长期的农耕探索过程中,必然要借助蛙等一类有季节性标示的动 物来辨别农时。也有学者认为“原始人对气候转换及青蛙生活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同时他们又把自身的情感、意志等外推,以为青蛙亦是像人一样有感情和意志的,便错误的认为:正是因青蛙的活动才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植物的衰荣、雷雨的来临。”而且从农业和采集的角度看,人们一般更注重春天,更关注春暖花开,植物开始成长,又有了食物来源, 蛙作为北方最常见的冬眠类动物,和冬天的到来一起醒来,正是春天来了的代言。蛙类被作为物候参照物是极有可能的,彩陶纹饰中对蛙的表现和原始历法有一定关系也是很有可能的。

2.蛙纹图腾--对文字探索的体现

有学者认为在马家窑之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孕育了汉字的萌芽,许多图案已经具有了汉字的意义,“我们不能像看待已经‘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的甲骨文。那样去看待这种原始文字。它们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在形体大小上也缺乏规范,其中一些字已经走上了汉字发展的道路,但也有些尚带有浓厚的图画性质。尽管如此,这种文字已经实现了文字本身的意义。”通过这些传说和记载,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汉字的象形性,文字的端倪应该是经历过图画阶段的。古文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图画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彩陶纹饰从宽带纹一直发展到表现植物、动物、人等复杂的形象时,象形文字的发源也应该开始了。大地湾一期的彩绘符号和大地湾仰韶早期及半坡、姜寨等遗址的刻划符号非常接近,有学者认为这类符号是该地区的氏族居民共同使用并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属于指示系统的符号。说明古文字的端倪在彩陶时期开始出现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文字的出现必然要经历原始记事阶段,不管能不能把它们列入文字的范畴,它们和原始文字的产生都有着很大的联系。

推荐访问:彩陶 文化 图腾 马家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