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7-0038-01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1年12月下旬,贵州省黔西县某养殖户分批从外地引进肉牛324头,1周后部分牛发病,少数牛在买回后第二天即发病。病牛临床症状基本一致,表现为:病情较重者反刍停止,病初体温升高达41.5℃左右,稽留3~4d;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呼吸时伸颈、前肢分开,并发出呻吟声;喜卧,按压肋间有疼痛表现;伴有阵发性咳嗽,清晨及夜间咳嗽剧烈,流透明或脓性鼻液,肺部听诊肺泡音减弱或消失,呼吸时有支气管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后期继发腹泻时粪便带血;继发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关节脓肿等。病情较轻者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消瘦,常发干性短咳。犊牛病情尤为严重,病死率高达25%。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2 剖检变化

对14头病死牛进行解剖,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主要病变集中在胸腔与肺部。肺部坏死,间质增宽,大理石样病变;胸膜显著增厚,胸腔内积有浑浊、混有纤维素块的黄色液体;胸膜与肺的患部粘连,心包积液,液体澄清、呈黄色;支气管和淋巴结肿大、出血。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表现出个体差异,与病程有关。轻者可见肺尖叶、心叶及部分膈叶局部有红色肉变或同时有散在的化脓灶分布;严重者可见肺部有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广泛分布;其他病变与继发或并发感染有关,如有的病例可见肝脏表面有化脓坏死灶及虫移行痕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多汁,有液体渗出等。

3 诊断

依据病畜的呼吸道症状以及典型的胸腔病变,如咳嗽、呼吸困难、听诊肺部有湿啰音、大理石样肺和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炎等情况可以做出初步诊断。采集多份发病牛的肺组织、关节腔液、胸腔及心包积液等样本送往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牛支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检出牛支原体病原。同时采集抗凝血液送贵州大学用ELISA检测血清,结果检测出牛支原体抗体。

4 治疗

首先对全部牛用咪唑苯脲进行驱虫,然后对发病牛群进行分组治疗:病情严重的牛群使用氟苯尼考治疗,病情较轻的牛群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用药1周后病情开始好转。

建议对疑似牛支原体肺炎的要早诊断、早治疗。可在牛群引进后立即进行全群治疗,能明显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用药时应使用足够剂量与疗程。牛支原体无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类不敏感,因此应选择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药物,另外牛为反刍动物,内服药物效果相对较差。

5 综合防制

在我国,牛支原体肺炎是随着肉牛的异地育肥生产模式而出现的新疫病,其与运输应激密切相关。该病仅感染牛和羊,不感染人。病牛可通过鼻腔分泌物排出牛支原体,健康牛可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牛而感染发病。牛一旦感染,可持续带菌而成为传染源,该病在牛群中将很难根除。牛支原体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常规消毒剂均可达到消毒的目的,但在无阳光的情况下可存活数天,如4℃下在海绵或牛奶中可存活2个月,在水中可存活2周以上;20℃可存活1~2周,37℃可存活1周;在粪便中可存活37d。

较差的饲养管理与不利的环境因素是该病的主要诱因,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对该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运输、通风不良、过度拥挤、天气变化、饲养方式改变及其他应激因素等均可诱发该病并使病情加剧。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牛群引进管理。尽量减少远距离运输,不从疫区引进牛群。犊牛在运输前应做好调适工作,至少在运输前30d断奶,并使其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运输前还应做好牛口蹄疫等规定疫病的预防接种,做好牛结核、牛支原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检查,并对泰勒虫感染进行治疗,确保引进牛的健康。引进牛应隔离观察30~45d,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

(2)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自繁自养,这是控制疫病流行的较好办法。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牛群密度适当,避免过度拥挤。不同牛龄及不同来源的牛应尽量分开饲养。适当补充精料、维生素及矿物元素,保证日粮的全价营养。

(4)加强疾病预防。定期消毒牛舍,一旦发现病牛,应立即隔离,并尽早诊断和采取治疗措施。

推荐访问:支原体 肺炎 诊治 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