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10篇

篇一: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张持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 、 我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 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浪潮。现在两类转移方式正相 互交织、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一支两亿多人的劳动大军。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资料分析,农村跨乡外出务工的 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 23.2%,接近四 分之一。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湖南、 江西、河南和湖北等七个中西部大省,这七个省的农村外出劳 动力大约占到全国的 65.8%。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流向,反映出三个“集中”的特点:一 是向东部经济发达省份集中,根据公安部的资料,2004 年在广 东、江苏、浙江三省务工的外省农村劳动力就有 4528 万人,几 乎占当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 60%;二是向大中城市集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推算, 2004 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 中有 62.4%的人选择了去地级以上的城市打工;三是向劳动密 集型行业集中, 劳动部门的资料显示, 2004 年全国大约有 64.5% 的农村外出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劳动 密集行业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伴随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的转移, 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 而深刻的变化。

  1、在勇敢冲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又长期实行 严格的城乡分治的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会与 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二十多年的 时间里,我国城市化率从 20%左右,提高到 40%左右。以经济发 达地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为发端, 启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到今天 1.2 亿农民“离土又离乡” 连同随迁的 1900 多万农民工子女,走进地级以上城市,大大加 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延缓了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这在 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队伍也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目前,90%以上的采矿工、80%以上的建筑工、 70%以上的纺织工等,都是来自农村的新工人;面广量大的餐饮 服务业的服务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现代信息产业也有不少农 民工介入。各行各业的人员构成、整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 伍的主体。

  2、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 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十多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

   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 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 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也为城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林立高楼、宽阔大道、繁荣商业、旺盛人气,四通八达 的水陆交通网络等,所有这一切的城市新景观、新气象,都凝 聚着广大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农 民工每年创造的 GDP 是 2.5 万元, 亿农民工创造的 GDP 就是 1.2 3 万亿元,相当于 2004 年全国 GDP 的 23.1%。我国经济连续多 年 9%以上的高速增长,在高速增长中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 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次产业 4 :4:2,变为当前的 2:5:

  3,这一切也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努力,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 辛勤劳动。

  3、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 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约有两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就业,改变了以往农村单一的就业结构,使大批农村富 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空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获得了新 的渠道。全国平均推算,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 5444 元,农 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并且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 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为改善生 产条件提供了可能。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

   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 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 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

  。

  4、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大批新农村的建设者正在 茁壮成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在 16~35 岁,受 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质基础较好,是农村中的“精 英” 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比较开放的城市, 。

  在与现代化大生 产相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组织意识、生产技能;在与 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开阔了他们的人生视野、改变 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以后,不少人 萌动了创业的冲动。他们有的在落脚地成了当地企业的骨干, 有的自立门户当上了 “老板” 还有的人, , 一旦时机、 条件成熟, 就带着资本、技术和多年形成的商业网络,回到自己的家乡经 商办厂,扩大非农就业,发展当地经济,成为播向家乡工业化、 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以一种新的方式回报家乡父老的养 育之恩。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方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 些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通过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状况的估计、劳动力的供给、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城 市就业容量以及城市的劳动就业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 认为:未来十年,跨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将继续增加, 但增幅趋缓。我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

   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而符合转移质量要求的农 村劳动力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的 短缺,势必推动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为主。与此同时,沿海向中西部、大中城市向周边地区、同 一省区内部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加快,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也将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的梯度转移 发生变化,转移的方向和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东部各主要输 入地的输入数量将继续增加,增长趋势会比较平稳;开始出现 农村外出劳动力更趋理性的选择,并有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起 步市县回流的苗头。

  再过十年, 全国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农村劳动力流向发 生更加理性的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 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地 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亟需得到年轻 人口的补充,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普及,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 将大体平衡。目前主要向东部地区城市流动的趋势将会停止, 代之以本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镇的转移,由“孔雀东 南飞” 到逐步 “凤还巢” 即在东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之后, , 原外出打工的本地农民回到自己家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 营、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形成更多的小城镇,发展壮大县 域经济。

  当第三个十年到来的时候, 城乡二元结构可能将不复存在。

   如果政策得当,体制理顺,加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 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社会发展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新型工业化的构架基本成型、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将成为历 史,劳动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区域之间、城乡 之间、产业之间充分、自由地流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动作 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 三产业及城镇转移, 是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 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转移就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 “气候” 但从一开始就伴生着一 , 系列的问题,尽管国家高度关注、因势利导,在方针政策上作 出规定,但时至今日,外出务工人员受骗上当乃至人身伤害的 事件层出不穷,问题愈演愈烈。

  1、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劳资纠纷明显增多。在城市和工 厂里,企业主随意让农民工加班加点,劳动强度过大,用工管 理不规范, 生产生活无保障。

  农民工成为伤亡事故主要受害者, 近年屡发的煤矿工人死亡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劳资矛盾增大, 围绕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纠纷增多,农民工为此采

   取自焚、杀人等极端行动的报道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大幅度 上升。而在亲商、富商、爱商的氛围下,有的政府部门在处理 此类纠纷时,站在资方一边,偏向业主利益,漠视农民工权益, 使劳资矛盾转化为农民工与政府的矛盾,使经济矛盾尖锐化而 引发政治矛盾,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2、转移方式无序,存在较大盲目性。目前劳动力市场很 不规范,中介组织很不健全,农民外出就业仍主要依托血缘、 地缘、人缘等传统关系网络。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的只占 10 —30%左右, 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

  输出地不少党政部门没有认 真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工作,输入地也往往没有负责做好外来人 员的安置就业工作,已经就业的农民工既没有组织管理,也没 有自行组织起来或加入工会。缺乏有效的组织是农村外出务工 人员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

  3、培训机制不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 低。目前,农村外出就业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以下文化程度者 所占比例高达 80%以上,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 70%左 右。农村进城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环境差、职业 声望低、工资收入低,常受城里人鄙视。而近几年来,发达地 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 变,非农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 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 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

   4、职业性转移为主,定居式转移存在严重障碍。改革开 放初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离土不离乡”“进厂 、 不进城” 转移劳动力大部分在当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 , 农民身 份固然改变不了。而时至今日,许多农民进了城却依然改变不 了自己的身份。目前城市只容许投资移民、技术(人才)移民, 不允许在城镇就业多年的农民工迁移定居成为市民,更无享受 城市居民所有待遇的权利,户籍问题一直未有重大的突破。

  上面列举的问题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 社会结构转型 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有:

  1、歧视农民的思想意识。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 政策,在人们的意识中,城市和农村壁垒森严,城里人和乡下 人泾渭分明。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落差,从领导到群众,思想 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轻视农民的想法。农民流动就业开始时被 称为“盲流” ,公共汽车上碰到农民工总有人躲得远远的,民工 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春节回家交通部门还要涨价。歧视农民是 造成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我国大规模 的 “民工潮” 从一开始就是在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背景下产生 , 的,农民外出打工只是为了“挣钱” ,输出地领导的认识仍然停 留在劳务经济的概念上。

  多年来, 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导向, 定位并固化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点上,政策措施主要放在清除 流动就业障碍等方面,没有认识到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市民

   化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结构 转换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行。从当前流动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看,做好对流动就 业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必要的,但政策导向应由收入导向朝着流 动人口迁徙定居的城镇化导向过渡。

  3、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1954 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曾规定公民有迁徙的自由, 1975 年修改宪法时取消了这一权 但 利,至今未能恢复。在我国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轨的今天, 1958 年国务院制定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仍在全部或部分地执行,影响根深蒂固。近年来虽有所松动, 但城市户籍仍附着不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福利待遇, 这是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已工 作多年,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甚至劳动模范,户口问题仍长期 得不到解决。一些地方讲的城市化,是市场开放、社会封闭的 城市化, 只让农民进城打工, 把所创造财富大部分贡献给企业、 城市,又不许他们在城里定居,社会成本转嫁给农村,这只能 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计算人均 GDP 时农民工人数不列入分母, 造成 GDP 信息的虚假和浮夸,并加深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大量的农民工流动就业, 使城市和发达地区无法建立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最终也不利 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不完善的公众利益诉求机制。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农民工们具有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维护基本尊严、 获取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渴望。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没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说话、争取自身权益的“代言人” , 缺乏较为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一方面,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能 维护农民工利益的工会;

  另一方面, 根据目前的法律诉讼制度, 他们没有精力也难以承受诉讼的成本与风险。往往采取极端行 为来宣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5、 政府管理的缺位与法律制度的缺失。

  目前庞大的流动就 业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对这一特殊的人群都缺乏有效的 管理。输出地政府对他们的管理“鞭长莫及” ,输入地政府也没 有把他们当作真正市民看待,政府部门和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 很难渗透到这些人群中。我国至今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统计的指 标和体系,缺乏对农民工完整和科学的统计信息。可以说这一 群体绝大部分仍处于“两不管”的“漂泊”状态,成为城市和 农村的“边缘人” 。在当前的劳资关系中,损害农民工权益的情 况非常普遍。这既有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原因,又有监督 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在诸如工资、劳动合同签定、生产安 全防护、技能培训等方面,国家已有的法律如《劳动法》《职 、 业教育法》等得不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全国至今没有一部 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对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权 益作出规定的法律。

  三、对策与建议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 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 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 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 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 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 在今后的 5~10~20 年内,逐步将现在的城乡人口比例由 4:6 转变为 6:4。并且力争在 2020 年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城镇化, 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2、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 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二、三产业的从业 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 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 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 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 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

  11

   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 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 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 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3、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 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 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 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 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 、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 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 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 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 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 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

  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 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 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 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 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

  12

   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 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 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并为农民的就业、 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从长远来看, 城乡劳动者应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 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 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 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 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 会保障的门槛。

  交费基数、 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 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 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

  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 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 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 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4、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 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 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 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 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 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

  13

   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 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 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二项专业技 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 育、培训,实施 3+1 或 3+2 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 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 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 “定向”培训,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5、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 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 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 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 调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 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 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户 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 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 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

  14

   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

  “就业法”“劳动力市 、 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 、 、 、 、 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 、 、 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 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 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 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 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 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 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 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 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 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 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 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 的工会组织。

  15

  

篇二: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西 x 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现有土地 4.1 亩,3.8 万口人,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加快剩余劳动力资 源有序转移,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是构建和谐颍上,使农民过上“有体面、有尊严、有价值好 日子”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带着这个问题, 近日,我们对全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镇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据对全镇 9 个行政村、1 个街道居委会进行统计,截止 20**年 8 月底,全镇外出打工人总人数为 2.06 万人,其中 省外 1.55 人,省内 0.51 万人;打工人群男性人数占 61%;

  女性人数占 39%;年龄 18 岁——30 岁的之间的占打工总人 数 51 %,30——45 岁的 40%,45——60 岁占 6%,其它占 3%;

  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人数占 3%,,小学文化水平人占 35%, 初中文化水平占 42%,高中文化程度占 16%,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占 4%;从收入来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 6000 多元。我 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输出规模看,增速较快。据统计,20**年全镇外 出打工人数为 1.8 万人,20**年达到 2.06 万人,增长速度 较快。

  (二)从趋向分布看,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别是 宁波、上海、广东几大城市居多,约点外出总人数的 60%。而 且这些集中分布的情况大都与“亲缘、地缘、情缘”有关, 75%以上的都是“亲靠亲”介绍去的,劳动等中介组织介绍

   的较少。

  (三)从就业工种看,从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且多为

  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从事管理和一定技术含量工作 的人员较少,不足打工人员总数的 5%。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 生产工人约 1.52 万人,占打工人员总数的 69.8%以上。

  (四)从经济效益看,20**年,全镇外出打工人员人均 6934 元,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1195 元高出 5739 元。

  (五)从学历与待遇比例上看,学历高、技术含量高的 岗位待遇相对较高,体力劳动者工资较低。

  (六)从时间上看,呈现间隔性、短期性、不稳定性。

  闲时输出劳动力,忙时带回生产力。

  (七)从在家在外人员结构上看,在外的多为青壮年男 女,在家的多为“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

  “99”指老人)部队。

  (八)从就业观念上看,观念不新,创新意识不强,多 从事一些传统的技能。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但 是,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认 真研究和慎重对待。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我镇总人口 4.1 万人,其中 95%以上是农村人口;全镇 农村劳动力 22711 人,占全镇农村总人口的 55.4%。截止 20**

   年 8 月底,劳务输出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60.3%,尚有 近 1 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同时,乡镇企业发展 不快、工业企业不没有新的突破,农村城镇化速度缓慢,城 市对民工的种种限制等,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出了挑战。

  2、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 高。

  乡镇虽然成立了人才站、劳动就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但 多数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存在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 费的问题。总体上看,在外虽设立了劳动信息站、外出务工 人员联谊站等,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的力度不 够大,上下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现了 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工作脱节、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低的 局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 出的稳定性。

  3、农民技能培训力量薄弱,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在全镇 2.27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仅有人。由于本身的素质比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

  有 95%的外出打工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 劳动。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 技能型转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但从当前情况 看,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缺少时间短、 见效快的务工技能培训。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源没有得 到有效整合,培训机构大多资金缺乏,培训设施、培训手段 落后,加之农民对接受有偿培训热情不高,严重制约了培训

   工作的开展。

  4、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和扶持力度不够。

  村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从一定程序上折射出县、乡有

  些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 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缺 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规 划和调节,缺乏统一组织协调,缺乏必要的扶持手段。对劳 动力转移工作宣传不够,在帮助农民消除思想障碍、增强就 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浓厚的舆 论氛围。

  5、“留守”家庭子女教育、家庭治安存在问题。

  许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家庭中留下是教育阶段的孩 子,体迈多病的父母。孩子缺少父母关家、指导,学校缺乏 与家庭的经常性联系、沟通,使得一些孩子缺乏有效的管理, 经常上网吧或到其他地方玩,形成一些不良习气,耽误了学 习,影响了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因青壮年大都在外,家中 缺少“主心骨”,社会治安存在有许多不安定因素,个别地 方时有偷盗现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隐患。

  三、思路与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 性的认识。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 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现代 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

   合乡镇实际的现实选择。乡镇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生产资 料少,单纯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十分有限。只有减少农民, 实现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才能富裕农民。同时还要看到,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 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用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战略范 畴,像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样,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 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 期的战略任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 年度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督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 抓好、抓出成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农村的稳定, 就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三: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

  形成调查报告。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 70%以 上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 21511 人(含涉及西区应农转非人口 9989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74.4%,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 12723 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 2998 人,占失地 农村劳动力的 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 6564 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 52%,两项合计为 75%;未就业 3161 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 25%。从就业分布看,有 21.9%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 72.8%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 94.9%。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 4000—8000 元的达到 55%,部分已达到 8000—1 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 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 5 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 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 10 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 5000 余人。

  (二)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 优质服务的同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仅,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 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 17 次,岗前培训劳动力 1142 人(次),转移 530 人。

  (三)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为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 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 34 人。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 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 52 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 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四)切实服务农民促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失地农民开展免费培训,与县友爱职高、 县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今年 1—6 月,已举办失地农民转变 就业观念、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班 8 期,培训 1100 人。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对每个失 地农民进行建卡登记,加快村微机工作室建设,建立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实现县、镇、村劳动 力资源和用工信息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为每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 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长期的开发征地,待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

  (二)就业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镇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失地农民 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边是政府的积极推进,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 开展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和推介就业工作,另一边失地农民并不积极参与甚至不配合,他们既希望政府帮 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对政府推介的工作挑三捡四,在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甚至工作地 点远近等问题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推介工作的难度。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现状的反差成为当前我镇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失 地农民就业观念的任务十分迫切。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这是当前农民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据调查显示,征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4.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57.7%,两项合计为 92%。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无技术和就业门路,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失地农民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项目、创业技能、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限 制,一些失地农民虽然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但不敢轻易行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 帮助和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一)在城乡一体发展中促进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 化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我镇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乡一 体化发展中实现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

  一是以兴程元汽配汽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汽贸、汽配、汽车养护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车 管所周边经济圈。

  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利用房地产业发展聚集的人气和商机,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物业、 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业。

  三是大力发展校园经济,着力打造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校园经济圈,发展和规范川外成都分院、纺 专、南洋学校等校园商业街,促进校园周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农民就业和铺面增收创造良 好条件。四是大力打造岷江小区商业街,为农民创业、就业开辟新渠道。加快城区商业街,特别是拆迁 农民安置区市场的改造和上档升级工作,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经济持续繁荣,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适合 就业的岗位。

  (二)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失地农民就业 观念培训力度,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推介就业制度,建议 对推介 2 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就业的,政府不再承担推介责任,给心存依赖又缺乏努力的部分失业农民 增加压力,促使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就业技能,从而提高政府推介就业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二是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加大订单式就业培训力度,这是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 办法,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针对农村妇女和“4050”等特殊群体就业难的实际,开展适合他们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 之长,增强就业的适应力和竟争力。

  (三)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 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 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积极创业,相 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服务。

  (四)建立市场化的社会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村劳动力输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职业介绍、技 术培训、就业服务、劳动事务代理等为内容,以市场运行为基础,在政府指导下的职业中介组织,建立 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从找政府、找关系中解放出来。

  

篇四: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 研报告

  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 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 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 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 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 收入的增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 4 月 18 日——4 月 19 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 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 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 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 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自 XX 年到 XX 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32.84 万人次,创收达 78393 万元, 人均劳务收入 2387.1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2969.4 元。XX 年计划转移 7.32 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 3 亿元,其中向疆

   外转移 2 万人次,创收 1.4 亿元。从今年 1——4 月的整体 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 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截止 4 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 23500 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27%,实现劳务创收 9517.5 万 元,务工人均收入达 4050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357.8 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 8050 人次,创收达 5635 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 4663 人。收集用工信 息 150 余条,同比增长 66.7%。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 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 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广开 就业门路,积极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领 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转移规模较大,并呈不断增长势头。XX 年转移劳动力 1.74 万人次,XX 年转移劳动力 4.02 万人次, XX 年转移劳 动力 5.6 万人次,XX 年转移劳动力 7.02 万人次,XX 年转移 7.2 万人次,XX 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7.26 万人次。据不 完全统计,截止 XX 年底,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创收达 200 元以上,从劳务收入的占人均纯收比例来看,占全县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近 30%。

   转移地域向外扩张,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加强领 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 手,我县不断开辟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先后将务工人员转移 到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等 9 个省市企业务工,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常年稳定输 出劳务工 1.5 万多人,主要在服装、制鞋、纺织、家具等企 业务工。

  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县转移的农村 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逐年优化。务工者 年龄在 18—45 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 上升。

  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村 劳动力转移季节性较强的特点。85%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 业生产,大部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等,具有明显的 季节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 观原因分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差。据调查,全县农 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8%。大多数农民 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

   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在城镇就业的农 民工情况来看,也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 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 体力型、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工资待遇低,自身权益得不到 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 性。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 训十分必要。

  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县到内地 务工人员在内地企业主要参加了工伤保险。按照《劳动合同 法》的规定,与厂方协商务工人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落实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其它几项保险由于在接续等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 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农村劳动力 大多数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 集中在区内。但由于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 高,转移到县内的,占到全县劳动力转移总数的 30%,这充 分说明这种转移离我们要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 住,最终达到创业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劳务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发挥 不明显,劳务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经常出现“有企业无工 人”的问题,同时,还有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农民

   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单位违约现象较多、劳务收入

  有所减少。一是在双方盖章签订好合同、车票订好的情况下, 厂方终止合同,并且内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原因,厂方 违约现象较多,招工比例不稳定、变化不断,致使开展疆外 转移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劳务合作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外 销订单减少,加班减少或取消加班,务工人员薪酬随之降低。

  据对部分务工人员调查,今年 1——4 月月薪平均下降 10% 左右。

  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输出难、稳 住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仍表现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 发的多、有序的少,就业多、创业少,短期的多、长期的少。

  后勤保障不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部分厂家 无法垫付赴厂人员路费,数额较大,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不允 许又无力支付,只能从县财政上预支。

  

篇五: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 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 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 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 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 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 4 月 18 日——4 月 19 日先后到我县乡, 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 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 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 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 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 著成效。据统计,自 2003 年到 2008 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32.84 万人 次,创收达__万元,人均劳务收入 2387.1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2969.4 元。2009 年计划转移 7.32 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 3 亿元,其中向疆外转 移 2 万人次,创收 1.4 亿元。从今年 1——4 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 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截止 4 月 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__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27%,实现劳务创

   收 9517.5 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 4050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357.8 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 8050 人次,创收达 5635 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 4663 人。收集用工信息 150 余 条,同比增长 66.7%。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 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广开就业门路,积极转移培训农 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点:

  (一)转移规模较大,并呈不断增长势头。2003 年转移劳动力 1.74 万人次,2004 年转移劳动力 4.02 万人次,2005 年转移劳动力 5.6 万人 次,2006 年转移劳动力 7.02 万人次,2007 年转移 7.2 万人次,2008 年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7.26 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07 年底,全县 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创收达 200 元以上,从劳务收入的占人均纯收比例来 看,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 30%。

  (二)转移地域向外扩张,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加强领导、搞 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我县不断开辟外 出务工就业渠道,先后将务工人员转移到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 西、福建、广东、江苏等 9 个省市企业务工,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目 前,常年稳定输出劳务工 1.5 万多人,主要在服装、制鞋、纺织、家具等 企业务工。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 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 18—45 岁居 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四)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劳动力 转移季节性较强的特点。85%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农忙 务农,农闲务工、经商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原因分析也 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差。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 力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2%,初中文化及初 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8%。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 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 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情况来看,也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 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型、劳 动密集型的岗位。工资待遇低,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 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县到内地务工人 员在内地企业主要参加了工伤保险。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厂方 协商务工人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落实的 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其它几项保险由于在接续等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 相应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 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区内。但由于 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高,转移到县内的,占到全县劳动 力转移总数的 30%,这充分说明这种转移离我们要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 得出、留得住,最终达到创业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四)劳务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发挥不明 显,劳务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经常出现“有企业无工人”的问题,同时, 还有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单位违约现象较多、劳务收入有所减 少。一是在双方盖章签订好合同、车票订好的情况下,厂方终止合同,并 且内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原因,厂方违约现象较多,招工比例不稳 定、变化不断,致使开展疆外转移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劳务合作企业受金 融危机影响,外销订单减少,加班减少或取消加班,务工人员薪酬随之降 低。据对部分务工人员调查,今年 1——4 月月薪平均下降 10%左右。

  (六)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输出难、稳住更 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仍表现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发的多、有序的 少,就业多、创业少,短期的多、长期的少。

  (七)后勤保障不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部分厂家无法垫 付赴厂人员路费,数额较大,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不允许又无力支付,只能 从县财政上预支。

  四、今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相关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 转移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

   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要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 义,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研究 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 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 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 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 觉行动。二是强化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 乡两级要明确职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工作情况, 研究应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不高 是影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 民的关键。因此,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 度目标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强男性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 1—2 门 熟练技术,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农民工保险接续制度,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根据农 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除工伤保险和简易医疗保险外,其它几项保险还需

   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使 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 的转移。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仅靠外出务工单一渠道,转移数量十分有限, 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 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 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并大力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懂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转移。

  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五)做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 通、合理有序,增强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输出劳动力的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实现网络化管理。

  (六)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 的合法权益较难维护,因此成立一个农民工维权机构,在务工人员相对集 中的地区或工作站成立农民工维权机构,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建立农民 工维权网络体系是当务之急。

  (七)加强组织化程度。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 资、待遇丰厚企业发来的各类招工信息,其中有缝纫、纺织、电焊、各类 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熟练操作技术。虽条件诱人,也倾心组 织,但由于技能薄弱,无法接到抛过来的“绣球”。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定 向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

  (八)鉴于赴厂人员路费问题,设立专项基金,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 经费保证。将财政扶贫培训项目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从扶贫款中划出一部

   分,直接用于补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岗前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工作,使 劳务输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中。

  (九)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报告制度。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人员 要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状况,第一时 间反映相关信息。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企业用工监测的长效机制和快 速反应机制,对裁员企业提前采取措施。

  (十)严格限制企业裁员。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于企业一次性裁员 超过 10 人或一次性裁员占职工总数 10%以上的,我办要求企业将裁员方 案及时上报本地政府批准后执行,确保企业和务工人员队伍稳定。

  (十一)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一是要把做好农民工 返乡统计和促进二次就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农民工返乡 回流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 流基础台账。二是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充分发挥驻内地 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 待遇等信息情况,发挥劳务品牌优势,促进有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 外出务工。同时根据本地区、本县域内用工需求,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 地就近转移就业。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 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不放松,加大农村劳 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劳务经济这个产业做强做大,为建 设和谐富裕“新疏附”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 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 济”目标,突出技能 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 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 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 资源,全区对__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 50%;

  对 6765 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 1939 名新增劳 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 2.6 万农民工 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 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 1.36 万 人,占培训人数的 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 11.92 万人,比 上年增加 2.8%,劳务总收入 5.6 亿元,比上年增加 7.7%,农民工人均劳务 收入 4698 元,比上年增加 216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1294 元,占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 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 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 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 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 5.8 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 2620 人,其 中:从事生猪养殖 1230 人,个体经营 1052 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 叶、水产等种养殖 338 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 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 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 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 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 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 训。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 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 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 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三是市场需 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 2.6 万名农民外, 还有 12.9 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5%,而 每年还有 4000 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

   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发布信 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 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余劳 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有序输出比重较小,没有 形成市场主体,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尽管每年有 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 1-2 次企业用工招聘会,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 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 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二 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 做,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 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外出 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 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 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 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 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 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 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 围。

  (六)经济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劳动力较难。尽管近几年我区经济发 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内主城区及市外经济发达的地方,仍然差距甚

   大;

  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七)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

  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有效解脱出 来。二是部分农民想将土地

  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 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 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 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三、对策:理体制建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 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 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 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 号文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 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 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 发布、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 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摸清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以区就业局为龙 头,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委为基 础,建立纵向到村、横向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

   准确掌握全区劳动力总量、已培训和转移的人员数量、本人愿意转移而没 有转移的人员及这些人员的技能情况、培训状况,每年调查 1-2 次,逐步 推行“一户一卡、一村一档”的档案体制,实现由目前的无序静态管理向科 学动态管理转变。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为主,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一是培训管理 上,由劳动局统筹协调。长期培训(毕业时发两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 证)由教委负责;

  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

  短期培训由劳动局负责。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 单培训,实行农民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三是在培 训内容上,除长期培训的以外,少讲理论课,多上实践课,中短期培训的 至少应做到“半耕半读”;

  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 训内容。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 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 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 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广泛、发布迅速的企业用工信息服务机制。加强 信息沟通是确保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就业局除与市劳 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外,还应在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人员较为集中地方 的人员中聘请信息员,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劳务用工信息。各村(居)明 确 1—2 名信息联络员,形成市、区、乡(镇)、村、社五级劳务信息网络

   体系,为“订单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为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提供信息保 障。

  (五)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建立多渠道劳务输出机制。一 是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 络对接,开发建立技能型成规模的劳务定向输出基地,拓展基地规模。二 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劳务公司,外来用工单位招收农民工,由劳 务公司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培育经纪人队伍,充 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农民的转移 搭建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 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一是加 大对《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劳资双方学法守法的意识;

  二是企业要实事求是的建立劳动用工台帐;

  三是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由公安、劳动、司法、工会、工商联等 部门组成联合维权组,每年开展 1—2 次联合执法检查;

  四是继续实行劳动合同签证制度,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五是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七)制定鼓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性培训,建立扩大就 地转移规模的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输出观念,同时要加 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移当产 业工人。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引导农民工自主创 业。三是通过围绕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 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四是通过政策鼓励

   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引导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并实行奖励,实现由“走出去”到“引回来”的转变。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考评奖惩机制。一是区政府向已成 规模的劳务基地派驻办事处,负责招商引资、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反馈、农 民工的维权及相关协调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农业、扶 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配合的 工作机制;

  其次是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管部门加大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多争取培训指标的力度;

  再次是区级财政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项 用于农民工技能培训。三是对培训质量高、转移输出稳定就业;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次性转移 50 人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将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 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 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必 经之路。各级各部门应紧紧围绕“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劳 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 务、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强领导增添措施,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目前,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我县农 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问题,使我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关 系到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__县地处渝东南,总面积 5173 平方公里,人口总数 84.48 万人,其 中农村居民户籍人口总数 61.36 万人,占总人口的 72.6%,其中农村劳动 力资源数有 38.8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6%。

  耕地面积 171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2.02 公顷。__县属于农村劳动力 资源大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12 年地方财政收入 16.2 亿元,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__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347 元。

  二、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截止 2013 年 6 月,我县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208 人,其中男性 2514 人,女性 2694 人;

  20 岁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47 人,21-30 岁转移就业 2161 人,31-45 岁转移就业 915 人,45 岁以上转移就业 585 人;

  文化层次分布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其中拥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 2383 人,拥有高中或中职文化程度有 2257 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568 人;

  我县农村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从事第二产 业的有 2891 人,第一产业有 1258 人,第三产业有 1059 人;

  转移就业地域分布趋向市外、县外市内,其中向市外转移就业 3949

   人,向市内转移 1279 人。

  (二)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

  1.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

  转移总数__人;

  2010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__人;

  2011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__人;

  2012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__人。

  图 1:2009—2012 年__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单位:人 2.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分布由以市外为主逐步转为以市内为主。

  2009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中有__人转移到市外,占总转移人数的 70%;

  2010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中有__转移到市外,占总转移人数 的 68%;

  2011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中有__转移到市外,占总转移人数 的 51%;

  2012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中有__转移到市外,占总转移人数 的 40%,至 2013 年 6 月,我县农村劳动力有__人转移至市内就业,有__人 转移至市外就业,市内就业人数首超市外就业人数。

  图 2:2009—2012 年__县市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单位:万人)及 比重(%)

  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西部经济的崛起加上重庆市大力回引农民工返 乡创业就业,转移到市外的农村劳动力比率年年下降。

   3.工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工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跨 省转移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建筑业和服务业。2009 年我县农村劳动力转 移到第二产业__人,占转移总数的 72%;

  2010 年为__人,占转移总数的 70%;

  2011 年为__人,占转移总数的 66%;

  2012 年为__人,占转移总数的 67%。

  4.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目前,我县农村转移出去 的绝大多数劳动力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了在外务工外,农忙 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务农务工兼具。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 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农忙季节主 要在 9、10 月份,一方面回家安排孩子读书事宜,一方面务农。

  5.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县农民劳动力转移 就业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为主,主要是 沿海地区工作机会多,工资高,经济效益好。近年来市上鼓励农民工返乡 创业就业,并且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各区县也陆续建立起很多返乡创业 园区。小部分农民工因为回家照顾家里方便、当地工资呈上升趋势,选择 回家创业或者是就近就业,农民工形成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多渠道就 业的格局。

  (三)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1.我县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我县农村劳动 力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 31-45 岁之间。2012 年 在外出务工的 26.98 万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__人,占外出务工人

   员的比重为 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 19.36 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 的比重为 72%,同时,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不 足 18%,大多只能靠体力劳动务工,致使务工收入低下,年人均收入不足 3000 元。对技能要求高、劳动报酬高的行业或企业望而止步,同时我县 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又供大于求,随时有下岗的危险。

  2.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不宽松,影响就业稳定性。部分企业还存 在歧视性用工行为,一般只选择招用 40 岁以下的人员,导致我县年轻的 劳动力供不应求,而 40 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围之 外。再加之农民工在户籍、社会保障、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 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 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在某一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 性差。

  3.输出模式单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率低。我县外出务工从 90 年代开始至现今,85%以上的务工人员都是一种自发的,依赖亲带亲、戚 带戚的外出模式,表现出某个村寨甚至某个乡镇的劳动力外出后都集中分 布在一个地点或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务工。工作经费紧张,农村劳动力 组织转移推进较难,结果是组织松散,随意性大。这样的信息不对等,造 成农民工寻求的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大部分农民工依然是 靠血缘、地缘、人缘“三缘”关系的自谋输出,加上很多农民工缺乏技能, 有的盲目外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了务工成本。

  三、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拓展转移新途径,以旅游产业带动县内转移。近年来,我县大

   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一主四辅”特色景区:伏羲洞全线开放,酉州古城开 街迎客,二酉山旅游文化创意园区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龙潭古镇,龚 滩、酉水河、阿蓬江景区,龚滩古镇入选首批“中国最美小镇”,酉水河景 区成功创建国家 3A 级景区。“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 在__”旅游宣传口号叫响全国,成功获批“__国家地质公园”,获得“中国十佳 城市慢游地”殊荣。16 个驻外营销集团共签约旅行社 1302 家,组织旅游 团队 1080 批次,重点景区门票收入增长 78%。全年共接待游客 465 万人 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8.5%和 79.9%。由此形成 了旅游商贸集镇,依托旅游业,增加了我县农村__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实 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二)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注重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确保寻求就业者了解 情况,及时了解政策和市场信息,有针对性的实现转移就业。

  2.注重人才服务。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导向,采取宣传引导、政策优 惠、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有技术、有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县创业就 业,兼顾本县的产业发展同时提高本地区的有效转移就业率。

  (三)进一步加强转移培训,实现就近就业。

  依托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职业中学、成人夜校,就业培训,岗前培训 等各个部门和学校,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 一套完整的转移培训机制,着重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就业观念、 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解决农民工 就业技能不强,缺乏竞争力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

   移。

  (四)优化返乡创业就业环境。

  我县本身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刚刚起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

  业发展的规模都不及经济发达地区,当也要借助市上大力回引政策,优化 我们的就业创业环境,实现农村__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返乡创业。为 此县政府创建了市级“返乡创业园区”—小坝全民创业园区,为农民工回乡 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引导创业人员走规模发展、聚集发展和集约发 展之路,以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此外,板溪工 业园区、龙江工业园区、麻旺物流园区都为返乡创业就业提高了很多机会 和政策优惠,有利于农民工就近就业。2012 年各个园区实现吸纳就业人 数__人。同时建立孵化基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放低微企扶持门槛,为 返乡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篇六: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 20 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 经济薄弱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 20xx 年全 村平均收入却有 5618 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 **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 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 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 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 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 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 20xx 年 12 月,**村农村总人口 692 人, 劳动力总数约为 370 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 172 人,占全村劳 动力总数的 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 民小组,其总人口 218 人,劳动人口 87 人,外出务工 55 人,外出务 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 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 131 人,劳动人口 68 人,外出务工 17 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 的 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60 人,占 70%;高中文化程度 12 人,占 13.8%;中专 5 人,占 5.7%;文盲 10 人,占 11.5%。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 146 人,占 84.9% 左右;女性约 26 人,占 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 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 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 18~45 岁之 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 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 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 制,城镇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 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 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 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 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地 200 多亩, 可以通过引资将其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放 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 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 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 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 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 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村 劳动力文化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 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 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 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扩大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 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 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

  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 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 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 20 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 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 2021 年全村平均收入却有 5618 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 “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 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 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 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 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村农村总人口 692 人,劳动力总 数约为 370 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 172 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 46.5% 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 218 人,劳动 人口 87 人,外出务工 55 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 63%。第五村民 小组则相反,总人口 131 人,劳动人口 68 人,外出务工 17 人,外出务工人数占 劳动人口总数的 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 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 度 60 人,占 70%;高中文化程度 12 人,占 13.8%;中专 5 人,占 5.7%;文

   盲 10 人,占 11.5%。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 146 人,占 84.9%左右;

  女性约 26 人,占 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

  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 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 18~45 岁之间,为农村 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

  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制,城镇不 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 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 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 地 200 多亩,可以通过引资将其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 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强化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 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 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 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 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村劳动力文化 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

   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 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 高于素质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对劳动力 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 技术职称外,连一般工人也要各种的就业证书,这说明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紧迫 性。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

  青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当前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实行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应根据 具体情况建立各种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训学校。培训农电技术人员,注意加强 农村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 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劳务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但是很多劳务市场不归范,招工既滥又乱,以招工之名行骗财之实屡见不鲜,甚 至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经常受骗。

  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好城乡劳务市场应下大力气,建议全市甚至全国用工 单位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招工,与外出人员签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续, 明确劳动保障。

  规范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有利于外出劳动人口 的计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乡混乱,增加外出人员不必要的开支, 还可以进行集中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工的素质和效率,减少劳务浪费,避免 造成农村无人种田等多种问题,这是当前农民企盼的一件事。应做到:⑴加强信 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力职业介绍所。⑵采取政府民间多种形式对农电进行 职业培训,增强适应能力。⑶对劳动力转出地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以保护 输出地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篇八: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YANG会员管理手册

  为满足追求优质品位顾客的特别需求,为尽显您的尊贵,YANG推出全新会员服务方案,使您共享产品欣赏之旅和各项专项权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每一个细节为尊贵的您享受YANG别致的匠心。

  一、YANG会员等级划分:

  YANG会员等级划分两大等级如下:

  ❑普通会员

  ❑VIP会员

  二、YANG会员申请条件:

  ❑普通会员:凡在YANG店铺产生交易者。

  ❑VIP会员卡:一次性消费达到元,或者由普通会员半年内积分达分。

  三、YANG会员权利:

  ❑普通会员

  ✓YANG将为您提供最新产品的介绍和详细说明,如CATALOG;

  ✓定期免费获得YANG时尚资讯内部刊物杂志及其他活动信息;

  ✓您可优先获知新上产品、特价产品信息等;

  ✓享有会员积分权利,参与YANG的积分活动;

  ✓会员生日当天可获赠YANG免费提供的精美生日礼品。

  ✓每月的日为会员日,来店购物会员有礼品一份。

  ❑VIP会员

   ✓您享有VIP会员所有特权;

  ✓您在YANG(中国区)任何一间店铺(专柜)购物均可享有8.8折优惠,打折货品再享有9.5折优惠;

  ✓可以受邀参加顶级VIP会员俱乐部活动;

  ✓享受在YANG购买物品免费递送上门服务;

  ✓会员生日当天在YANG店铺(专柜)可享受公司的精美生日礼物并可享受正价货品5折优惠(一人仅限两件)。以身份证日期当天为有效日期;

  ✓YANG店铺特为VIP会员设立会员专区,供VIP会员任意选购;

  ✓享受私人订做定制等特色服务;

  ✓您终身享有此身份,不受时间及消费累积的影响(每年须有消费记录);

  ✓享受YANG指定其他商业联合机构消费优惠;

  ✓参与会员积分制度。

  四、YANG会员义务

  1. 为了保障您的会员权益,请您务必填写真实有效的会员注册资料,提供相关有效

  证件(身份证、军官证等),若注册资料有所变更,请及时到YANG进行登记更改;

  2. 遵守YANG各项会员规定。

  五、YANG会员资格的终止

  1.会员自动退出,要求终止服务的;

  2.会员民事权利能力终止或民事行为能力丧失的;

  3.不履行会员义务、违反YANG会员的规定且情节严重的;

  六、YANG的免责条约

  1.由于会员滥用权利等行为而造成的一切后果,YANG概不负责;

  2.因自然或技术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会员服务的中断,YANG概不负责。

   七、VIP管理细则

  一、VIP贵宾卡申请程序

  1、店员请获取贵宾资格之顾客,填写YANG VIP贵宾申请表(亦可由店员问询顾客,代顾客填写资料,但需顾客于申请人签名处亲笔签名,资料填写需清晰明了。),顾客填写申请表后一个星期后可领取贵宾卡一张,由店员解释贵宾权利及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及指引:

  ☞顾客填写YANG VIP贵宾申请时,店员务必提醒顾客填写身份证号码。如客人对此有所异议,店员应尽力说服。广州YANG商业有限公司将以身份证号码为依据,确认贵宾身份。(例如:顾客遗失贵宾卡,申请补领时须贵宾持本人身份证办理补领手续)。☞如顾客未能填写身份证号码,可做以下处理:

  ★请顾客改天携带身份证及销售单前来申请。

  ★如顾客不愿填写身份证号码,店员应知会顾客,如不填写身份证号码,广州YANG商业有限公司将不承认其正式贵宾身份,其贵宾卡将于自发放日起30天后自动失效,本公司不作任何通知。

  ★补充身份证号码资料期限:自申请表填写日起30天内。

  ☞未填写身份证号码之申请表不得上传,本公司概不接受。

  ☞各专卖店/柜须按附表制作/复印,及时登记发放记录。

  ☞店铺/柜处暂按以下格式填写:××省××市××路××分店(公司即将出具各地区专卖店/柜统一代码,代码发放后,分店/柜处一律填写代码。)

  ☞贵宾签名处必须由顾客亲笔签名。

  ☞该表必须于每周六中午十二点前上传(上周六至本周五所有表单)至广州YANG 商业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

  ☞如贵宾选择邮寄方式收取贵宾卡者,必须于备注栏注明“邮寄”。

  2、YANG各专卖连锁店每周与各店铺周销售报表、周销售分析一同汇总交回公司。

  3、注意事项:未填写身份证号码之申请表不得上传,店铺负责人不得审批。

  二、贵宾通讯/地址资料更改:

  各专卖店/柜须按附表制作/复印贵宾资料更改表。

  如顾客要求更改地址,店员请顾客填妥贵宾资料更改表后,于该周六十二点上传至广州YANG商业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其资料更改于上传两周后生效。

   三、YANG VIP贵宾卡使用及注意事项:

  1.店员应问询顾客是否有贵宾卡,如有,应于结帐前出示。

  2.顾客如使用贵宾卡结帐,收银员必须将贵宾卡号码拓印在销售单空白处,并请顾客签

  名确认。

  3.收银员应及时填写贵宾消费跟踪表,并于每月30日前将贵宾消费跟踪表及各次贵宾

  卡销售单汇总并输入电脑系统。

  4.各店员必须熟记本指引所有内容,以便介绍,避免出错。

  5.所有YANG VIP贵宾表单资料,各专卖店/柜必须自行留底一份。

  四、会员退换货

  会员退货时,必须出示购物发票和微机小票上标示的卡号对应的会员卡

  退货时,所退商品已得的积分一并扣除,如以获赠品,则将赠品返回总服务台或以现金抵扣。

  五、会员卡有效期

  1、VIP会员卡一年内无消费记录,该卡将视为废卡处理;

  2、VIP会员卡半年内无消费记录,广州YANG商业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将会以电话回访或

  短信的形式提醒会员一次;

  3、积分有效期为一年,一年指自购物成功之日起一年以内。当两次购物时间超过半年的

  将扣除VIP卡内积分并清零

  附录A:YANG会员积分管理系统

  YANG会员积分管理系统

  一、积分总则

  为了更好地为YANG广大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及感谢广大会员对YANG的喜爱和不懈支持,YANG特采取会员消费积分制,以回馈广大会员。

   二、积分条件

  1.积分申请:

  ✓已填写YANG会员申请表,成为YANG注册会员后,即获得YANG会员积分资格。

  2.积分规定:

  ✓—般商品,如正价商品,每消费100元积1分,不满10元不积分;

  ✓实物团购商品,使用现金结帐,但已经得到一次折扣或优惠,不再参加积分;

  ✓实物团购商品,使用商务卡结帐,不参加积分;

  ✓顾客购买一次性优惠的商品不参加积分;

  ✓经理特批商品不参加积分;

  ✓任何两个用户名或两张会员卡的积分都不能累加,不能转换。

  3.积分计算方法:

  ✓积分数=实际成交金额或数量×相应产品积分规定

  4.积分审核:

  ✓YANG将按照积分规定对会员的积分登记进行核查,如核查无误,即将相应积分转入该会员账户资料。

  5、积分用途

  ✓积分可以用来兑换或升级为VIP会员卡;

  ✓积分可以用来兑换YANG店铺为会员设置的礼品;

  ✓积分不能兑换现金。

  附录B: YANG会员申请程序

  YANG会员申请程序

   附录C: YANG会员申请表

  YANG会员申请表

  YANG会员俱乐部个人登记资料个人信息

  *会员卡号:带“*”的项必须填写

  *会员级别:普通会员 VIP会员顶级VIP会员

  加入YANG会员俱乐部完全免费

  只要您加入YANG会员俱乐部,便享有YANG为会员提供的尊贵服务。*中文名:英文名:

  *生日:*性别:

  *身份证号码:

  *职业

  为了保证您能收到YANG会员俱乐部的最新信息,请留下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地址,范例:******************

   为了保证您能收到YANG会员卡和YANG目录册,请完整填写*城市:

  你所居住的路、号、室等信息,避免使用非正规地名。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移动电话:

  *小灵通:

  YANG 为了给您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请店铺人员填写:

  *店铺名: *码数:

  *第一次开卡金额:

  *跟进人:

  *申请人签名:

  申请日期:年月日

  附录D: YANG特色服务

  YANG特色服务

  ✓存包送货:为顶级VIP寄存货物(包括在其他商店买的物品)免去顾客提着一堆袋子的购物的烦恼,免费为顾客顶级VIP会员提供送货(包括在其他商店买的物品)上门服务;

  ✓贴心雨天:提供雨天雨伞包,并为没有带伞的YANG会员提供印有YANG标志的雨伞,登记借用;✓休闲咖啡:YANG将为顾客提供舒适座椅,免费品尝我们提供的咖啡和茶水;

  ✓时尚刊物:会员休闲区提供最新的YANG刊物,为顾客传达欧美最新的时尚资讯;

  ✓数码充电:会员休闲区同时为YANG会员提供数码产品临时充电插座服务;

  √商务随身:为顾客提供笔记本电脑无线商务上网,以及免费为提供台机英特网冲浪,让顾客与全球资讯保持同步;

  ✓豪华试衣:为会员提供良好的摆放物品的设计,比如放眼镜的架子,合理而人性化的换衣放置台、衣架;

  ✓生日提示:根据会员登记资料,在会员生日通过短信电话温馨提醒,并送出精心礼物;

  ✓时尚沙龙:为顶级会员提供顶级会员时尚交流沙龙,邀请一些典型顶级VIP会员参加服装发布会以及本市一些隆重的聚会等;

   ✓免费停车:会员在YANG任何一家店铺/专柜消费,为顾客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免费保养:YANG将为会员客户提供终身免费熨烫服务;

  ✓免费擦鞋:任何一家YANG店铺将设一台自动擦鞋机,为会员顾客送去方便;

  ✓礼品包装:在YANG店铺选购的任何一件商品,根据会员顾客要求可为会员顾客提供免费礼品包装服务;

  VIP会员调查表

  

篇九: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研报告(1)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 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 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 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 100 户有劳动力转移的 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 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 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 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XX 年,全县完成 农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县 gdp 总量的%;截至 XX 年末,全县 耕地面积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农业人口万人,占全县总 人口的%。全县转移劳动力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 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XX 年、XX 年和 XX 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万人和万人,分别占 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和%,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 都不大。

  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 100 户问卷调查结果看, XX 年转移的 201 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占 99%,临时

   性在外务工的仅 2 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 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 ,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 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 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 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XX 年、XX 年、XX 年,桃 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 3370 人、3710 人和 4327 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 2%。XX 年, 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 亲友帮带的占%,自闯的占%,其他形式的占%。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 部门统计, XX 年, 桃源县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 二、 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万人、万人和万人,分别占%、%和%。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 门统计,XX 年,桃源县转移的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 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和%,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 东部沿海城市占%,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东部沿海工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 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 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XX 年,桃源县外出 务工农村劳动力中 18 岁以下、18—35 岁、35 岁以上的比例

   分别为%、 %和%。

  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201 名转移劳动力中, 没有 18 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 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XX 年,桃源县外出 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 文化的分别占%、%、%和%。问卷调查的 201 名农村转移劳动 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 程度的比例分别为%、%。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 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 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 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 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 15 亿元以上。据对 100 户 样本家庭的调查,XX 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 13234 元, 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 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 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 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 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 100 户样 本家庭中有 33 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 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 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 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 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 障部门统计, 截至 XX 年末, 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 240 人, 兴办企业 128 家,解决了 3293 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 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 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XX 年 6 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 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 100 万元成立金固 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 XX 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400 万元, 上缴税金 153 万元。

  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 污染少、 效益好, 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XX 年公司再投资 880 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 5 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 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 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 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 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 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 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 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此外, 在维权意识、 经济效益观念、 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

   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 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 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 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 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 4 个乡 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 1%,高的达 10%,被抛 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 家有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 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 耕作,余下的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 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 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 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 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 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 100 户样本 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 播种比例在 50%以下。

  

篇十: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齐

  齐

  哈 尔

  职

  业 学

  院

  项

  班 级 汽

  目

  电 1

  作

  0 2

  业

  班

  学生姓名

  吕

  洪

  波

  学

  号

  0 1

  0 1

  0 0

  2 1

  指导教师

  项目名称

   依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调研报告

  一、依安县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的 96 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农村劳力输出初具规模。全县劳动力总数为 41.9 万人,外出务工人 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 17.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 27%,其中占农村 16 周岁以 上人口的 22.6%。在此次 100 户调查中,外出务工 87 人,户均 0.87 人,占劳动 力总数的 25%,比 2006 年增长 3 个百分点,可以说淅川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 模。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出差异明显。在外出务 工人员中, 16—25 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 39%;

  为 26—35 周岁次之, 38%;

  占 36—45 周岁再次之,占 18.1%;46—55 周岁又次之,占 3.1%;56 周岁及以上最 少,仅占 0.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 段的分布情况是 16—25 周岁 34.8%,26—35 周岁 38.1%,36—45 周岁 22.9%, 46—55 周岁 3%, 周岁及以上 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 56 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 16—25 周岁 48%,26—35 周岁 35.7%,36—45 周 岁 14.5%,46—55 周岁 2.3%,56 周岁及以上 0.5%. 第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 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 新疆、宁夏、浙江、江苏等。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 15.9%, 县外市内占 11.3%,市外省内占 33%,省外 39.8%。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 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 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 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 1—2 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 数量较低。在所调查的 87 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 19 人,占 22%;在外 1—2 年的 47 人,占 55%;在外 3—5 年的 13 人,占 15%;5—10 年的 5 人,占 6%;10 年以上的 2 人,占 2%。

  第五,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 年淅川县外出务工收入 达到 8.5 亿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 7390 元,据此推算,全县农民人均劳务 收入 1290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 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 336 元,占农 民人均收入增长的 67%。

  二、存在问题、建议和形成原因

   依安县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劳务收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添了活力,但通过调查我们应看到劳务输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是劳务输出强度偏小。

  推断结果表明,尽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一 定规模, 11.5 万人, 约 占农业总人口的 17.4%,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27%。

  但是, 这个数量也只占到全县劳动力总资源的三成还弱, 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劳作在自家 那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上。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年中 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个月,大量富裕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况 且淅川县的这 11.5 万外出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10%)农忙时节回来种地, 同时兼顾家庭副业,真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也就 10 万人左右。因而,淅川县劳 务输出的总量还有很大的潜力。

  按照调查测算的农村家庭户均 4 人和常规年报统 计的 41.9 万劳动力总资源的数据推算,如果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外出务工 人员的话,全县应该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 14 万人的水平,且留在家 里的人除种地外,还可家庭外帮工,加上这部分人,全县全年家庭外务工人员应 该达到 16 万人水平。

  二是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在所调查的全部外出人口中,男性占 58%, 女性占 42%,女性仅占到男性的 72%。而且女性外出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男性 比较外出人口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如 16—25 周岁的外出人口女性占到男性的 六成多,26—35 周岁仅占男性的五成还弱,36 周岁以上女性也就只占到男性的 二成左右了。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社会整体观念还没有彻底 转变, “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问题,部分 用工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或者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外出务工 人员性别不平衡。

  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层次上不均衡。

  低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口占该年 龄段人口比重较大, 而高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层次的人口比重较小。这 也是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当然也与用工单位对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

  三、加强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充分利用简报、电视、广 播等媒体、 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党的劳动方针政策和劳务输 出典型事例,利用典型引路,转变农村“小富即安” “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 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通过身边人带动周围人, 以点带面, 以个人带局部, 以局部带整体的方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激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去,尽快实现脱 贫致富,推动淅川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技校、夜校等形式开展好 农民外出前的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地讲授法律知识, 道德规范、 外出务工经验等, 并紧密结合农民文化素质情况, 专业技能情况和本人的特殊才能,使劳务人员更

   快的适应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如:电工、电 脑、电子装配、电焊、木工、瓦工、架子工、铸造工、水暖工、缝纫工、修理工、 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

  

推荐访问:河南 农村经济 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