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优势,拓展社会教育功能

【摘要】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特殊一员,既具有公共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作为隶属于高校的个性。本文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例从高校博物馆成为专业课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重要的素质教育基地、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拓展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育人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G26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05-02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博物馆学协会在《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 of a New Centure )的报告书中曾经指出: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特殊一员,既具有公共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作为隶属于高校的个性,即依托高校专业优势,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优势。美国博物馆协会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办好高校博物馆,如何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拓展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是高校博物馆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我国历史悠久、藏品丰富、规模较大的中医药专业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10000余件,展出文物文献及中药标本1600余件。年平均接待量7万人次。基本陈列分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八个专题,反映中华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示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创始人王吉民在发表的《筹设中国医史博物馆刍议》一文中, 明确提出筹建博物馆的三个目的:(一)收集历代医史文物,“ 妥善保存, 以免散失”, 并使“国粹不致外流”;(二)所收藏文物,“供学者研究,藉以考察医学之变迁,治疗之演进”;(三)“对学生为有效之教授方法,对民众可作宣传医药常识之利器”。

一、专业课教学的第二课堂

高校博物馆具有学术性和专业型强的特点,其教育载体是大量完整性及系统性较强的典藏标本、模型、实物等资料,他对课堂教育的辅助功能,是图书馆和实验室所不能替代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其他医药院校中医学史和中药学的教学课堂,通过医药文物、药物标本、医史图片等的展示,实现直观、立体、物化的教育,学生通过感官去观察、感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课程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深化医史和中药学科的教学。医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了解祖国传统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有助于巩固专业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创造中医药事业的新辉煌夯实基础。同时上海中医药大学各专业各年级的本科生、高职大专生、研究生、港澳台大学生、外国留学生纷纷到馆接受直观教育,受到良好的岐黄熏陶。每年还有大批的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学生来馆参观、学习。

二、高校重要的素质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教育基地,是高等院校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为高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方面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涵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广泛的内容,在博物馆学生可以触摸历史,领悟人生;可以遨游科学世界,探索奥秘;可以欣赏艺术精品,提高审美修养,陶冶情操。高校博物馆是精神财富的宝库,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最好地方。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利用优雅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对在校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视博物馆为调剂生活、增长见识、扩展社交领域的最佳场所。近年来,一些高校将参观高校博物馆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通过参观,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了解了学校发展史,激发了爱国热情、爱校热情,进而为建设国家更加努力地学习。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学生通过欣赏各个年代、异彩纷呈的展品,了解五千年来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见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博物馆不仅常举办一些临时主题展览,还充分利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个平台开设“人文实践”课,指导学生到社区和中小学宣传中医药知识,关怀孤老等,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此课程得到了学生和教务部门很好的评价。

高校博物馆里大学生志愿者承担大部分讲解工作,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的培养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通过规范培训大学生讲解员素质普遍较高,专业知识较扎实,讲解通俗易懂,接待热情、文明。他们在实际解说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工作能力一般都比较强,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喜爱和好评。

三、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

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重要成员之一,不仅要担负高校育人的任务,还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利用高校专业及人才优势,有效发挥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海外交往等功能。2004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搬迁至浦东张江,成为社会性开放机构,真正从象牙塔走出社会。每年对社会开放315天,周末节假日均正常开放。年均接待中外观众近7万人次。

博物馆是高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每年高考前夕,为帮助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进一步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体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学校招生办公室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联合开展“中医文化走近考生”活动,将中医文化的宣传与招生咨询相结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博物馆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

普及科学知识是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主题内容。高校博物馆可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本校的专业特色,把各学科的最新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给他们,让观众在兴趣当中学到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积极探索服务社会、开展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有效推进中医药知识普及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主动联系中小学、社區等并牵手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活动。博物馆不但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还采取了主动出击“走出去”的方式,将迷你博物馆搬进社区,扩大博物馆展品的效用。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实现无限的博物馆教育。整个活动共内容包括临展、互动项目、品药茶、功法传授、体质测试、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项目。活动采用菜单式的方式,供学校、社区组合选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和宣传非常注重针对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可学性,在开展科普教育时创新性使用分众理论,提高科普效果。

(1)启发引导,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兴趣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遵循“兴趣第一”的原则,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博大精深中医药知识。如,教授青少年学习五禽戏采用了“角色扮演”的特殊形式,即带上五禽面具及情境模拟的方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新颖的活动方式,不仅让他们乐在其中,也使他们对活动中所蕴含的中医知识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馆开展“指尖上的艺术——巧手做中药模型”、“制作护手霜”、“尝五味”等互动活动都深受青少年喜爱。我馆还把“迷你”博物馆送进中小学校,并为共建单位开展“神奇的中医药”社团活动,打造中小学百草园。

(2)贴近生活,帮助中老年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根据中老年观众的特点,在开展科普活动时着重宣传中医药科学的理论、独特的疗法、良好的疗效,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理念。上海中医药馆与多家社区老年大学联合,开设中医药知识系列课程。还深入到居委会以及街道文广中心,针对百姓滥用药现象的误区,进行药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讲座。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到张江镇、唐镇等社区举办中医药知识临展,并为居民进行健康测试,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受到一致好评。2013年7月,我馆成为上海终身教育体验站,针对中老年观众,推出一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是请中老年免费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体验舌诊、面诊、搭脉等互动项目,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同时自己亲手制作香袋。老人在动手制作香袋时,可以详细了解制作香袋的天然药材的功效,增加用药知识,动手做好香袋后可以免费带回家。

(3)追求实效,传授企业职工养生保健功法

针对企事业职工,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工作压力大,存在多种亚健康等问题,我馆开展科普活动时,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上海中医药馆策划了“中医药文化张江行”活动,与张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合作,教授职工练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中医元素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并赠送中草药盆栽等,活动在丰富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和养生保健理念,受到公众一致欢迎。

高校博物馆应打破馆际、地区的界限,把优秀的展览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使高校博物馆成为不受地区限制的文化传播机构,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接待了来自五大洲来宾,包括国际元首、政府要员、著名学者、企业家和对中医药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很多来访者都留言赞赏。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承担《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国际文博交流展示项目》《新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医药文化海外行项目》,到美国、斯里兰卡、英国、新加坡举办中医药文化展,在当地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总之, 高校博物馆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社会教育功能,更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月琴,吴鸿洲.浅论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中医文献杂志,2006,24(1):56-56.

[2]侯雁,刘军.论博物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經济研究导刊,2010(22):239-240.

[3]罗月琴.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模式的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16,34(6):64-67.

推荐访问:社会教育 育人 博物馆 拓展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