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89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也是一个有98年历史的老党。怎样让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永远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直是各级党组织高度关注的政治问题。40年改革开放影响世界改变中国,人口流动促进了人口红利的实现,也产生了农村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群体。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加强和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将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课题组采取书面调研、实地考察、结构化研讨、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资料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流动党员管理的经验做法,剖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探索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玉龙县流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截至2017年底,玉龙县共有流动党员457名(其中流出党员449名,流入党员8名),原职业主要集中在农牧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年,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把握中央、省、市要求,结合实际吸收借鉴流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创新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措施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

1.初步建立管理台账

玉龙县各级党组织把准确掌握流动党员去向,作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任务,84%的党组织了解流动党员的具体去向,准确掌握了大多数流动党员的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并把他们登记造册建立了台账,实行网络化管理。有141名党员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已经外出而又未领证的流动党员,采取亲友带、快递、邮寄等方式进行发证。确保掌握去向的每一名流出党员人手一证。

2.灵活设置党的组织

按照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的原则,坚持一手抓党组织覆盖,一手抓党的工作覆盖,努力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力促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玉龙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方面依托社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另一方面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有力地促进相关领域党的工作扎实开展,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一些基层党组织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微信群、QQ群,为流动党员“网上安家”。

3.创新流动党员培训模式

各乡镇、村(社区)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当中也在探索自己的模式,有的乡镇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培训。一方面调整党员培训时间,尽量多的利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返乡党员较多的机会,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家长会、家长培训学校对流出的党员进行培训。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玉龙县流动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流动党员职业、身份、从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给党组织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传统意义上的党员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需要。

1.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带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繁重性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玉龙县449名流出党员中,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仅141名,占流出党员数的31%;48%的流动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外出和返回不报告;51%的流动党员对家乡建设的关心支持不够。部分流动党员迫于工作、生活压力,一门心思打工挣钱,无心他顾,党员意识不断淡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减弱;有的流动党员认为企业个性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专门开展党的工作的必要,对开展党组织活动不热心、不支持。一些基层党组织特别反映,有的流动党员尤其是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党员,把自己处境的暂时不如意归咎于党委政府的政策,对党组织心存抱怨,思想抵触,牢骚情绪大,不仅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在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这个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难以掌握,给分析流动党员队伍的规模、结构、流向,据以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带来很大困难。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明确,缺乏管理流动党员的长效机制,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调研中不少基层党组织反映,要对分散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就业岗位的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让这些流动党员正常地参加民主评议、党内选举等活动,难度相当大,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衡量标准存在偏差,有的认为能把党员管住,不出问题就是好办法。甚至即便勉强组织了活动,也往往因为客观上精力、时间难以保证,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主观上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吸纳大多数流动党员的两新组织,对市场环境的依赖程度高,从业人员稳定性不够,导致不仅党组织建立难,而且建立后生存率也难保证,“一建立便软瘫”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党组织因为党员大量流走成为“空壳”党组织,活动开展就更加无从谈起

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陈旧

调研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仍然不够,主要体现在:一些流出地党组织由于对流动党员情况掌握不准确,联系不紧密,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流入地党组织由于未能使流动党员完全融入其中,对流入党员的教育措施也难以实施和奏效;大部分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加之年龄、文化结构不同,教育需求不同,一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需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和方式跟不上形势需要,贴近思想、贴近实际不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难以落实,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静态教育方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等等。

4.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不足,考评机制缺位

地处贫困山区的玉龙县贫困面大,农村流动党员的培训经费较少,适应不了实际需求。进城的流动党员,既没有活动经费也没有活动阵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如何进行考评,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教育效果,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檢测,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操作性的考核评比标准和办法,导致一些地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形成工作的一般化和低水平。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待健全完善

近些年,中央和各级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规定、办法,但是在一些重要规定上还比较宏观,在执行上的指导性、约束力都不够强,缺乏更全面、更具体、更细致的刚性标准和硬性要求,造成各地在工作开展上标准不一致、职责不明确、方法不统一、措施难对接,给工作联系、衔接带来很大不便。

2.各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视度不均衡

有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把流动党员管理看作“边缘工作”、“附加任务”,工作开展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3.对流动党员找组织、亮身份、尽义务的教育引导欠缺力度

从本地实践看,流动党员缺乏动态管理措施,基本信息建库不规范、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全面,导致一些流动党员成为“断线党员”、“失踪党员”。有的流动党员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党性观念减弱,党员意识淡化,不愿接受党组织管理;有的居住地、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对流入地党组织缺乏归属感,不愿亮明党员身份。调研中不少基层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就建议,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引导要突出实效性增强归属感。

4.流动党员管理方法措施还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一些地方习惯于静态管理思维,依赖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手段落后,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把握不准,不能主动跟进实际需要,创新方法措施、拓宽形式内容,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动态管理;一些地方在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协作管理机制上进展缓慢,双向配合不密切,衔接不紧密,效果不明显,流动党员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地方“重组建、轻管理”、“重登记、轻联系”,对流动党员履行权利义务的监督引导不到位、不得法,对流动党员就业、维权、解困等方面需求关心不够、服务不力,党组织凝聚力、保障力不强。

四、存在问题的策略应对

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提出如下思路和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把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作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围绕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4号),对过去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层面制定出台更加完备具体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坚持分类管理服务、多方协同配合,统筹推进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落到实处。通过完善登记建档、联系汇报、民主评议等机制,充分发挥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责任,把各类流动党员最大限度地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中。要把履行流动党员管理职责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抓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2.加强阵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大对党的阵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玉龙县80%的流动党员都在丽江城区,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职能,完善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建设,针对流动党员群体特征、需求实际,以服务好、服务优为标准,建议在中共玉龙县委党校建立流动党员活动中心,用以解决流动党员集中教育难、活动无场地、服务无经费的難题。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丰富服务载体,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扩大两个覆盖,延伸工作触觉

主动适应体制环境、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等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设置,努力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点的覆盖面。同时给指导、给资源、给手段,提高党的工作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延伸党组织工作触角,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登记、联系、定期报告等制度,使党员人人都在组织、常常参加活动、时时发挥作用。

4.着眼从严治党,打造教育管理队伍

流动党员是流动人口的中的先进分子,是拥有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才能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坚持“不拘形式、讲求实效,业余为主、方便党员”的原则,强化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利用春节、农忙季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机会,发动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开办“流动课堂”、“微型党课”,结合流动党员从业特点,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集中开展实用技术、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知识技能培训,在帮助流动党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建设,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对履行职责义务不好的,该批评的严肃批评,该处理的坚决处理,切实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促使流动党员重视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职责、维护党员形象。

5.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内在活力

注重让流动党员在参加党内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具体实践中,加深对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意义、路径和方式的认识。积极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的脱贫献计献策。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性化”、“亲情化”和“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不能及时参加党内活动的流动党员,要通过网上微信平台,设立党课课堂,保证流动党员定期过组织生活。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 对策 流动党员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