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威胁。本文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挖掘更具科学性、更合理、更适宜我们今天发展旅游业的精华思想,把生态伦理思想从自然推及社会,为当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旅游业;启示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顾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而过度开发,引起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会严重阻碍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挖掘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其中所包含的很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观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净化人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提倡万物平等、民胞物与的生态爱护观

道家肯定了万物的平等性:万事万物虽各具形态,但都具备由道决定的共同本质和遵循的共同法则,因而都具有独立、特殊而不可代替的价值,所以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佛家认为大自然的一切皆有佛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人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和珍爱一切。佛家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是从万物都能成佛的内在性的角度承认众生的平等,认为万物都有佛性,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只有将天地视为万物之父母,人类才能够表现出对自然的某种爱之情、敬之感。既然人与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界所生,都是天地自然界的儿女,具有同源性,则都是平等的,所以人与万物之间就并无高下之分,由此便构成了人与天地万物兄弟、朋友的平等关系。

(二)重视生态保护、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观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仁爱万物的观点具有普遍的认同。儒、道、佛各学派思想中都有仁爱万物、重视生态保护的慈善情怀,不仅提倡“仁者爱人”,而且认为对待天地万物也采取爱护的态度。儒家提倡仁爱万物,由《周易》发轫,经孔子最早阐发成形。孟子对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将仁爱的道德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延伸到“物”的领域,提出“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原本用于人类社会的人际道德原则和道德情感原则扩大到天地万物之中,把“爱物”纳入到完善“仁”的内在逻辑结构里。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万物皆有存的权利,众生平等,因此,要不杀生、放生。孔子还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与人的思想、修养、品格紧密联系起来,知者、仁者要想获得山水的涵养和滋润,也必须“乐山”和“乐水”,这也要求人们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视生态保护、仁爱万物的原则来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人们调节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万物施以仁爱,重视生态保护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生态思想之一。

(三)尊重生态规律、以时禁发的生态发展观

古代人民已意识到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互相融合而共同发展。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速度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速度,应保持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以维持自然界的再生与平衡。要使人们的行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管仲提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孔子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后来的孟子、荀子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时禁发”思想。孟子主张对生物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老子主张知足知止的对待事物和爱护资源,确保事情顺应自然规律发展、使自然资源用之不竭,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旅游开发者不适当的开发和经营活动,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特别是对旅游资源掠夺式开发:如毁林开荒、开山取石、乱修旅游设施、大量垃圾建筑堆积等;对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如在经营中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略长期效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旅游目的地超负荷运转,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有些景区的饭店以野生动物作为特色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的旅游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重开发、轻保护的开发思想,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服务缺乏诚信道德观念,旅游市场纠纷不断

旅游服务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现有的旅游业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出现旅游业内恶性竞争、行程安排的不合理、导游服务缺乏规范性、景点强迫消费现象、旅游形象宣传虚假夸张,违背诚信原则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旅游市场纠纷频发、旅游者投诉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三)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又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此外还有一些旅游者的不适当旅游行为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旅游者在旅游区内乱扔垃圾,攀折花木,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不少旅游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我国人口众多,而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长期的不适当的旅游行为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一)提倡生态道德,实现旅游业的公平发展

一些学者指出旅游地的道德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包括旅游区生态环境道德建设、旅游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旅游者社会公德建设等方面,其中生态道德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生态道德是一种社会公德,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它们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为满足现在的各种需要,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不复存在,又何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当代人在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必须明智地担负起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的职责,为子孙后代的健康生存和正常发展安排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更是旅游业能够永续发展下去的前提。我们应该努力使生态道德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和时尚,人人都讲生态道德,人人都实践生态道德。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重视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提倡生态道德,实现旅游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公平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二)弘扬仁爱精神,实现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现代旅游实质上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的一项活动。在纷繁的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信仰的丧失和沦陷、内心的空虚和失望,人与人之间的欺诈和冷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人在物质文明获得满足的同时,借助旅游活动,远离都市,回归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觅内心的宁静和充实,享受返朴归真的心灵净化。仁爱万物,珍爱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使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协调共生、和谐相处,对于倡导人们珍爱大自然中的一切、注重自身内在修养的提高、弘扬仁爱精神、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遵循生态规律,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的动力来源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对旅游者旅游的满足程度造成影响,使旅游活动受到阻碍,长此以往,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逐渐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论题。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人们应该用以时禁发、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生态发展观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旅游区的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自然生态资源的消耗,同时保证动植物有足够的生活空间,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之能继续繁衍生息。坚持旅游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量化原则、旅游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原则、旅游资源节约原则和旅游资源保护与恢复原则等,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中,从而保持旅游生态系统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前与未来的整体协调性,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但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我们面临的各种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并且由于旅游开发者的忽视,使得旅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遭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我们应该借鉴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重视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仁爱万物、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提倡生态道德、弘扬仁爱精神、遵循生态规律来指导现代的旅游活动,实现现代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载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8.

[2]王立民议评.孟子·尽心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立民议评.孟子·梁惠王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杨朝明注说.苟子·王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伦理 启示 旅游业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