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民俗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当前的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山东曲阜的灯会旅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从自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概括了山东曲阜灯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结合文化旅游来促进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希望能为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长足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所谓“民俗旅游”,是指以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隶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现当代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民俗文化,在近年来在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全球化的浪潮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也挟势而来,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和中秋节等节日却越来越不受重视。现在,城市化也在不断冲击乡土文化,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国内的一次抽样调查,来华的美国游客中,欣赏名胜古迹为主要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游客总数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同时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因此,要想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和灵魂,又将传统中国文化打入国际市场,民俗旅游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能否把握并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品位的提高。同时,发展民俗旅游对社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民俗旅游进行严肃而深入的研究与规划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国内外对于民俗旅游的现有研究成果,对素有“北国灯城”的山东曲阜市民俗旅游之重要组成部分——灯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发展的策略建议,旨在保障和促进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繁荣发展,也为我国民俗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一、民俗旅游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我们国家民俗旅游的开发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到现在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02 年“中国民俗艺术旅游年”的举办,更标志着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在我国真正兴起。到了今天,我国各地的民俗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民俗旅游也日益被业内学者所关注,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范畴。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如中国古运河旅游、北京胡同游、中国丝绸之路游以及1990年的中华美食品尝游、1992年的少数民族风情游、以及1995年的中国民俗风情游的10大项和64小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更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的各地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民俗风情体验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喜爱与欢迎,例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现如今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各地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来自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瑶族风情的旅游项目开发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

在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许多方面对此的争议和探讨。具体地,我国目前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大众化旅游给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大量外地游客的涌入,旅游地的传统文化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同化和冲击,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随之逐渐消失。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是紧密相连的,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可进入性紧密相关。随着现代交通的改善,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极大冲击。一个国家、一定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够长期保持其固有的特征,而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可是现在不断涌入的外界旅游者,他们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都鲜活地向当地居民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在当地村民家的火塘边,在供游客娱乐而每晚举办的篝火晚会上,以及一些其他交流的场合中,游客与村民会相互询问,交流着彼此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这会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削弱,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出现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趋势,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旅游接待地会积极吸引来自各方的旅游投资者在开发当地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地方特色或地域特点的文化弃之不顾,并且抓住很多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的文化特色,只是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甚至是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一些带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地移植照仿,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只是旅游者的需求。如向旅游者开放的各种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俗商品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所穿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民族服饰漂亮百倍,但是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反而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欠考虑经济效益原则,一些文化旅游开发选区不慎。如例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文化村的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相近,均在1991年底,在199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1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是112亿元和691万元,但是前者很快就收回了投资,而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外,区位因素是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位于口岸城市,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开发的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而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文化村的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来游客。

二、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历史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2013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阵容,山东曲阜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山东曲阜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古都”、 “北国灯城”名播四海。其中的山东曲阜灯会是北国灯城的内蕴所在。山东曲阜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根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山东曲阜地区已经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节彩的习俗。唐宋时期的山东曲阜,新年和元宵节放灯、燃灯之时,民间杂技、杂耍等传统表演活动亦尽现其间,深得观灯群众的喜爱。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其《沁园春》一词中写到:“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当时的山东曲阜地区新年张灯、放灯已是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当然,这与生来形成的灯会尚有差异。所以,唐宋时期应为山东曲阜灯会的萌芽时期或初始阶段。

山东曲阜灯会的成型时期则在清明,在这一阶段,山东曲阜灯会逐渐发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间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民俗文化活动。延至清代即有“狮灯场市”、“灯竿节”《鲁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新年火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以上记载证明了清道光以后的灯会已开始崭露头角,其场景也甚为壮见,灯彩已甚为绚丽,较之京城亦毫不逊色。

到二十世纪初,山东曲阜的灯会活动又发展多变,渐形成节日的提灯会,更有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民间传统活动。山东曲阜等会也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会节声闻海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山东曲阜灯会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娴熟起来。新中国建立后,1964年,山东曲阜市人民政府组织并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山东曲阜一度中断的春节灯会得以恢复,从此,灯会规模便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局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2008年,已在曲阜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灯会,并应邀赴北京、广州、武汉、上海、香港、泰国和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展出,所到之处,无不获得欢迎和盛誉。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山东曲阜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

三、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山东曲阜灯会,久负盛名。”目前,山东曲阜灯会已经成为国内与哈尔滨冰灯、自贡灯会南北交相辉映的最具代表性的灯会。山东曲阜灯会以文化品位高、灯彩精品多、艺术特色鲜明、灯会场面宏阔著称。满目灯山光海、珠阁琼楼、叠玉堆金、流光溢彩;更有鸟啭莺啼、龙游凤舞、灯景交融、辉丽迷离,组成灯彩的大观园,灯光的交响诗。流连在灯廊灯亭中,倘佯在灯树灯花下,使人步入梦幻般的境界,“年年当忆今宵”。

山东曲阜将举办灯会活动积累的收益作为基金,用来创建了山东省的“中国彩灯博物馆”。在曲阜,制灯、展灯、举办灯会经贸交易会已经成为一项新的产业和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灯贸会也成为一个融文化、科技、旅游为一体的大节事活动,一个开放发展、进行对外宣传的大窗口,一个客商云集、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大市场,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曲阜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然而,正如许多其他的民俗旅游地一样,在众多荣誉面前,山东曲阜灯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学者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较其它旅游活动要多。参与民俗旅游的旅游者很多是为了体验当地特色文化而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大众生活中,旅游者在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时,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会有比较深入的接触,而现今民俗旅游产品的娱乐方式、起居习俗等体现文化内涵的活动比较匮乏。已有不少人指出,目前山东曲阜灯会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如客源群体单一、旅游产品设计理念偏差、市场营销不力、旅游基础设施较差、可持续发展力度不强以及灯会旅游商品开发等问题,很多人认为,山东曲阜灯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应当关注更新灯会旅游产品设计理念、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计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开发适销对路的灯会旅游商品等,以实现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升级。

四、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发展策略建议

民俗文化属于文化的领域,民俗旅游更是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从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变成当代的旅游产品,展现给游客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就是民俗旅游规划的意义所在。因此,要为山东曲阜灯会的发展提出策略建议,就必须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一核心点展开思路。对于民俗旅游的发展而言,可以做出思考的角度有以下三个。

首先,旅游目的地居民应自觉地遵守和执行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原则,引导外来旅游者尽量减少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民俗文化的破坏和影响。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目的地居民强调他们与外来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居民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当地、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的自豪感与文化保护意识,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维护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还应该为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学习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例如现在一些旅游目的地采用了办培训学校或在当地现有学校中增加关于传统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调控手段来激励和扶持当地的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例如,政府部门可以为旅游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营造节日气氛,使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经一部巩固和加强。此外,政府部门应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当地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不易被外来者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使旅游者与当地的居民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好奇或者歧视而对旅游目的地居民产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度。

其次,引导旅游开发者对开发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开发者应该有限制的向旅游者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在民俗资源转化为民俗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旅游业可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商品化,即转化为与其他任何商品相类似的消费品。一些宗教仪式、民俗仪式要求被浓缩和净化,以迎合游客的期望,但如果那些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没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迁就旅游者期望的表演是对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正常发展的阻碍,旅游者也无法全面真实地接触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感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原有的文化也会逐渐失去特色。

最后,应坚持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吃、住、行、购物、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旅游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的关键。

当代社会的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文化传统是不能舍弃的,任何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之根。就此而言,民俗旅游开发这一课题,不仅仅是从旅游产业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将民俗文化单纯视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它其实有着更为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借助旅游留住民俗文化之根,借助旅游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都是我们对于民俗旅游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到山东曲阜灯会旅游的发展和前行,也关注到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的明天。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

推荐访问:探析 山东 民俗 旅游开发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