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联艺术,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化

摘 要:阐述对联的含义及分类,着重分析对联的艺术美和广泛的社会功能,并探讨了新时期下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化应从教育抓起,应去旧扬新,彰显时代特色。

关键词:对联;对联分类;对联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43-02

对联,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对联,可能人们最熟知的就是春节张贴于各家各户门前的春联了,还有就是婚寿庆贺、哀丧悼挽、新宅志喜以及一些重大节日时张贴或者是悬挂的对联。各项重大工程的开工与竣工、各种纪念与庆祝大会、名胜古迹的恢复与重建等等,都少不了对联的点缀。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源于五代十国,流传至今的文学形式,它在传统文学中一枝独秀,它不仅是传统文学的一项艺术结晶,同时也是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文体,融艺术与生活为一体。

在对联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联曾一度被人认为是雕虫小技、是诗词歌赋的附庸,难登大雅之堂,真正懂得对联艺术的人肯定都明白这是对对联的一种误解,实则对联不仅有深厚的文学渊源和一定的哲理内蕴,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可见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化,首先要对对联文化有一个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一、对联的含义及分类

对联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称为上联,也叫出边,第二段文字称为下联,也叫对边。构成对联的这两段文字可长可短但必须互相对称,对联没有规定的固定句式,但上下联节奏点必须一致,而且上下联必须对偶。简而言之,对联就是由两段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文字组成的一种文学式样。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对偶。

关于对联这种文学题材应该如何分类,古往今来关于对联的书籍中有不少涉及的,诸如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书》以及近现代的《中国楹联大全》、《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国楹联鉴赏词典》等,但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对对联分类的结果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依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对对联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探讨。对联依据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出颂扬庆贺联、写景咏物联、格言言志联、讽刺谐趣联等类。

颂扬庆贺联

颂扬对象主要是针对名人名胜。多见于一些名胜古迹或是大人物的哀挽联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庆贺联。

名人哀挽联如李俊彦哀悼林则徐的挽联:

千秋青史存公论;四海苍生哭此人。

这幅挽联很简单,上下联总共只有14字,却生动形象的写尽了林则徐的生前身后事。上联7个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尽了林则徐以国家为己任的一生,下联生动地再现了林则徐去世后举国齐哀的场面,对林则徐的颂扬之情溢于言表,对他逝世的哀痛之情跃然纸上。

庆贺类

庆贺类对联主要是针对喜庆之事例如新春、婚嫁、添丁、寿诞、乔迁、升学毕业、升职等撰写的表达庆贺和祝贺之意的对联。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遐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以上是梁章钜七十大寿时他的好友王叔兰的庆贺联。上联概括了梁章钜的生平事迹,下联嵌入了他生平五本著作,梁章钜著有《楹联丛书》 一书,对对联很有研究,他的好友以这种方式贺寿可谓颇有情趣。

写景咏物联

这类对联主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最为常见。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副题西山华亭寺的对联生动的渲染出了山寺周围缥缈朦胧、淡雅有致的环境,宛如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歌。

格言言志联

言志联多是作者通过对联题写自己的居室、书斋、官舍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品性、志节操守或是理想愿望。

如明朝官员左光斗的一副自提对联:

霁月光风在怀袖;

白云苍雪共襟期。

这就是一副典型的言志联,表达了作者立志要有“霁月光风”那样开阔坦荡的胸怀和“白云苍雪”一样明净洁白的心地。

格言联则是作者告诫自己应该遵循的品德行为和表现自己追求的理想愿望的对联,这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仅对自己,对别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如有副对联云: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用山之所以成高山水之所以成大海为喻,告诫人们想要成大学问、有大成就一定要积少成多、谦虚谨慎。

讽刺谐趣联

嘲讽联以讽刺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凶恶现象及丑恶本质为中心,能用简单的字句巧妙地揭露出丑恶现象的丑恶本质,如一副讽贪官的对联:

早死一日天有眼

再留三日地无皮

通过夸张手法进行讽刺,简简单单的14个字就深刻的写出了人民对吸尽民膏民脂的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

谐趣联

谐趣联大都是以作者为了表现情趣或是才情以斗巧逗趣为目的的对联,这种对联大都具有轻巧、灵便新颖尖巧的特点。

据传佛印曾吟出无山得似巫山好的上联,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分别对出“何叶能如荷叶圆”和“何水能如河水清”。利用“无与巫”、“何与荷”以及“何与河”的谐音对出了看似平易,实则奇绝的对联。

二、对联的艺术美和广泛的社会功能

下面以一首最为常见的对联为例,来分析对联的艺术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从这副对联不难看出,首先对联具有对称美。

对称能给人一种平衡、均衡的美感享受,关于利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达到语言上的对称美,在我国古代就被广为应用,出现了如骈赋、骈文、律赋、律诗、排律等。但是,对联出现之后,没有任何一种文体能像对联人样把对称美发挥到这样淋漓尽致。如示例联所示,对联的字数、词性、句式和声律都是两两相对,完全均衡对称,给人无穷的对称美的感受。

其次,对联的音律美。对联对音律的要求虽不如词曲那样严格,但也要求是平仄大体上相对,因此,对联大都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和谐悦耳、娓娓动听的音律美。

再次,对联有新巧美。

对联利用汉语言文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式形成的语言特点,采用拆字、叠字、回文在同一联中重复多次的使用同一词语等手法,将汉语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尖新奇巧的对联,十分新颖,令人拍案叫绝。如示例联,这一联反复重叠“声”“事”二字,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勤研苦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重大责任感,今天读来还能令人精神振奋。

对联广泛的社会功能

对联如同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据考证宋代以来,对联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春联表示喜庆了,对联还会在新婚、寿诞、乔迁、悼亡、升迁、送别等场合出现,用来表达友谊、祝福、恭贺或是哀思,对联还可以作为自勉或是题赠勉人,同时,对联形成以后,还是揭露、批判和抨击统治阶级或是丑恶现象的有力武器。

与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一般文学体裁相比,对联还兼具民俗性,在对联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它不断的吸收来自民间的养料以及其他文学体裁的精华,这不仅提升了其文学性和艺术性,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其社会功能性。

对联文化发展到今天,除了具有其原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其教育文化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同时,作为教育、宣传和广告工具的对联,其超强的直观性是任何别的文学体裁所不能比拟的。

三、发展和继承对联文化

(一)继承对联文化应从教育抓起

服务于生活,贴近生活,是一切文学形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对联作为一种反应灵敏、传播迅速而又简明扼要的文学形式,具有效果极好的记事记功、阐明事理和宣传鼓动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对对联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从教育抓起,除了引入对联作品和对联常识到大中小学的教材中外,还应积极的在社会上成立相应的对联培训班,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人来学习对联文化。

(二)发展对联文化应去旧扬新,彰显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也是一切文学形式想要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这是对联音律美的特性,但是同时,这些特征也很容易使对联落于俗套,如果对联文化总是翻来覆去的照搬传统,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反应时代生活的作品,就很难得到发展,也就难以受到群众的追随和喜爱。

因此发展对联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一定要摒弃那些没有特色、不适应现代发展现代文明的作品,而是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寻找素材,创作出真正的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对联作品。

参考文献:

[1]、余德泉.对联纵横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丁荣凡.中华对联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

[4]、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M].北京:文联艺术出版社,1982.

[5] 、叶幼明.对联评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对联 继承 探讨 艺术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