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古民居室内联匾艺术研究

【摘要】古代建筑室内装饰必然会涉及到联匾艺术,联匾是“对联”与“匾额”的合称。在形式上是室内装饰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内涵上扮演着建筑意义与屋主心性之代言人的角色,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论文从联匾艺术的的起源与需求;联匾艺术在在东阳古民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东阳古民居室内设计中联匾艺术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对联,匾额,古民居,室内设计

一、联匾艺术在中国的起源与需求

古代建筑室内装饰必然会涉及到联匾艺术。联匾是“对联”与“匾额”的合称。对联,古时称为对子或楹联,是汉族士大夫中流行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浓缩的感情,表达其心态情志,给人以美的享受。古时也称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用于辟邪,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到了五代西蜀,蜀主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开创了春节撰、写春联的先河,后被尊为“联祖”。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通常摆设于门楣、梁、枋上。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上面题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木牌。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合起来可以理解匾额是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联匾艺术在中国各个时期的需求都是不太一样的。在周朝,用长方形桃木板悬挂,也有桃木板上书或绘“神荼”、“郁垒”二神。辟邪镇宅,祁福纳祥,百鬼所依。随着六朝骈文出现,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闭门把庆吊;高卧谢公卿,”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对联雏形了。宋元朝时期,宫庭、宦门、寺庙等也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到了明代,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体查民情,他还亲自题春联,明史记载特地为一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明清私家园林中也普遍使用“匾额”,以寓意主人的心性与修为。据史料记载,康熙十年(1671),61岁的李渔受江苏布政使佟寿民的委托,为江南贡院的大门、仪门、至公堂、明远楼、龙门等处分别题写了六副楹联。

二、联匾艺术在在东阳古民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从东阳现存古民居实地调查情况看,联匾艺术在东阳明清时期文人的室内装饰中颇受欢迎,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紧密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言表抒情,寓意深邃。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非常注重借居“言志”,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成为东阳古民居室内装饰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为东阳明清时期室内装饰的一种流行的趋向。现在砖混结构建筑不断取代古建筑的木结构建筑,而联匾艺术也不像以前一样在室内设计中得到重视。清代兰溪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论及:堂联斋匾,非有成规。不过前人赠人以言,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止一二字、三四字,以及偶语一联,因其太少也,便面难书,方策不满,不得已而大书于木。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示人,又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而悬之中堂,使人共见。本来是属于一种文化的象征符号,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字少、幅大、携带不便慢慢演变为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匾常在室内设计中起着屋主心性之代言人的角色,在室内设计中常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联匾艺术主要运用在宗祠、头门、前厅、正厅、穿堂、门洞等部位。东阳古民居主要厅堂的题名多出于儒家典籍,如卢宅古民居群都运用了“树德”、“世德”、“保合太和”、“太和”、“永和”、“ 肃雍”、“世雍”、“嘉会”、“国光”、“忠孝”、“慎修”等堂名。在边缝的前后廊设洞门,洞门门额上都会书刻文字,如“起凤”、“腾蛟”、“含仁”、“育德”等。卢宅树德堂前廊洞门额书“桂馥”、“兰芳”,冀望子孙兴旺发达。

三、东阳古民居室内设计中联匾艺术的作用

在东阳古民居中匾额楹联琳琅满目,不少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书法精致,典雅工整,本身就有着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它们与府第厅堂相辉映,诗情画意,妙趣横生。

(1)体现了诗书礼易的儒雅家风。东阳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累计进士题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状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舆、乔行简、张国维等,近现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抗日名将朱福星、中国新闻先驱邵飘萍、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著名物理学家、原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严济慈、台湾新闻报业巨子王惕吾等,是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自古到今,都传承着这种优良的传统,在一些古民居的装饰或建造中体现出来。如东阳卢宅的古民居群肃雍堂捷报门,门联为“衣冠奕叶范阳第,诗礼千秋涿郡宗。”后周卢氏肇庆堂正厅的楹联为“范阳旧族儒宗辅国汉中郎,五经门第诗礼传家唐丞相。”这两幅楹联道明了卢氏家族的家世门第和诗礼千秋的儒雅家风。卢氏以范阳来郡望,有名垂青史的秦博士卢敖、汉中郎卢植发祥于此,其后人才辈出,名声四起,成为汉晋高门,隋唐望族。卢氏宗族四处迁徙,依然久盛不衰,诗礼传家,文脉相承,重教兴学,书香不绝。雅溪卢氏科第绵延,明清两朝,共有进士八人,举人二十九人,贡生一百十八人,置身宦林一百二十余人,有折桂南宫、一跃双龙、同胞三凤、父子同科、祖孙联捷等诸多荣耀。明天启年间,《雅溪卢氏家乘》重修,当时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为其写序。董其昌因诗礼千秋的家风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卢氏后裔,欣然挥笔题词“科第世家”。现这一牌匾坊立于卢宅古街入口。

(2)体现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云:“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着重喧染了古代人民欢庆新春佳节的热闹景象和每逢过年每家每户书写张贴对联的风俗,体现了古时老百姓的对来年的一种寓意与企望。走进东阳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放眼望去,那些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山墙中都非常注重家族环境的营造,讲究室内装饰,他们在屋梁、斗拱、雀替、立柱、隔窗等构件上精雕细刻,寓意吉祥、平安和富贵。在一民居的正厅内有二幅楹联为“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两幅挂在古民居中的对联,正好反映出了原屋主人经营走四方之余,耕读传家的潜在心理。,是屋子主人对理想精神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悬挂在卢宅肃雍堂内的一幅楹联“受国家从来厚恩须是一忠报得,念祖宗到今和气都由百忍养成。”据东园衍公《述祖德诗》载,系毅轩洪远公所撰,卢洪远(1543-1610),字思复,号毅轩,万历七年举人,任福建长泰令,谢事归筑蔗园,优游吟咏。联内有一典故,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封泰山回朝,幸临其宅,问其家人和睦相处之道。张公艺请纸笔以对,书“忍”百余字进上,高宗大悦。张氏“百忍堂”由此还得名。封建社会,多是家族氏族而居,易起纷争,非百般忍耐不能相安,毅轩公以此对联,运用了一个唐代典故,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和睦相处,构造和平家园的美好的愿望。

(3)体现了文人墨客的书法造诣。东阳古民居中不无散发着阵阵书卷墨香,历代文人为民居的装修都留下了珍贵的联匾,俯首可拾,随处可见,典雅优美,意义深邃,成为古时民居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东阳卢宅存有王华书写的隶体门联,王华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父亲,曾任明孝宗皇帝的老师。他为人秉直,不与权阉刘瑾同流,是个刚正不阿的正直君子。他知识渊博,能书善写,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书法家。

东阳道光县志卷二十艺文记载,东阳县令赵善政为卢宅古民居题诗《观卢氏乡约》:日暄东郭水云和,四野观风几度过,皓叟杖黎循礼乐,黄童击节解弦歌。张公联族休声远,谢氏趋庭玉树多,但令此心常此日,斯民三代信如何。

草书木匾悬挂于大门朝北。赵善政于万历年间任东阳知县,喜文尚书。“国光”匾额悬挂于仪门。“国光”是受国家厚恩,惟以精忠报国为荣光的意思。旧匾为明朝万历年间东阳知县赵善政所题,但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悬挂的匾额是原浙江文史馆馆长、书法家郭仲选所书,雄浑而俊丽,丰伟而挺拔。

来到怀德堂正厅,有一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吴门才子文征明难得一见的真迹的楹联,“与国同休历朝数百年蝉联甲第,为民司牧两畿十三省星列冠裳。”上款“嘉靖丙仲春吉旦”,下款“长洲文徵明”。 文徵明江苏长洲人,文学吴宽、书学李应祯、画学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仕宦时间不长,与沈周、唐寅、仇英创立吴门画派,在书画界颇有名气。

在肃雍堂里悬挂的“翰林”匾额,红底黑边金字。一块是清光绪己亥(1899)年三月重修的;另一块是清嘉庆年间经筵讲官、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国子监事务、加三级的刘墉所手书。妇孺皆知的刘墉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家,工小楷,得力于董其昌,兼学颜苏及各家法帖,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一格。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合称“四大学”,有浓墨宰相之称。

东阳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尊师重教。为了博览群书、著书立说、教习子弟,建义学,兴书院,聚姓课读,延师讲习,启蒙授业,解惑传道。先后修建了岘峰书院、荷亭书院、雅溪书院、豸山书院等近十处书院和藏书楼。当时,文征明、董其昌、刘墉、章懋、陈樵等文人骚客或流寓,或吟咏讲学,或为东阳古民居作谱序、撰像赞、题匾额、写对联,留下了大量诗文、书画、题咏。一方方匾额,一付付板对,据不完全统计,仅卢宅肃雍堂大厅一处就有匾额三十余块。这些联匾寓意深邃、言简意赅、文采激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同时也会东阳古民居室内装饰增添几分色彩。

参考文献:

[1]吴开英《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11)

[2]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3]卢启源《卢宅》,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6(10)

[4]周娇.论李泽厚实用性与匾联艺术[J] .剑南文学2011(5)

[5]李煜.晋商宅院的匾联装饰艺术[J] .南方建筑2005(6)

[6]李衍德.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J] .中国园林1994(11)

项目来源: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RWYB21)

推荐访问:东阳 内联 古民居 艺术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