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探讨

[提 要]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以带来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丰收。保护好鄱阳湖生态区环境,关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生态环境改善。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贾 超(1982—),男,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史术光(1981—),男,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江西九江 332005)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反馈基模分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研究”(GL1234)阶段性成果。

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为了保护好一湖清水美景,也是为了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加快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一大关键点。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此成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接地带,是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计划带的构想之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可以带来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而且符合统筹城乡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科学发展要求,同时关乎鄱阳湖地区以及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将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我国东南腹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现状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季节性淡水湖。江西全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注入鄱阳湖,其中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有1285. 7亿立方米。鄱阳湖作为世界重要的生态湿地,草美花香水秀,水产物种丰富,珍稀鸟类众多,有150多种鸟类在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栖息越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很大的吞吐型湖泊,其年均降雨量为1636 mm、多年平均水位为12. 86m。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湖泊面积有3841平方公里;冬季,湖水则剧降,湖面骤然缩小,这是鄱阳湖面积仅140平方公里,固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说法。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枯水期长,严重影响了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2007年,湖水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持续干旱,湖区上千万人饮水困难,湿地面积缩水,越冬候鸟及其他生物的数量因为随之减少,候鸟越冬栖息环境恶化。

鄱阳湖区46个县处于江西的中北部。该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区内地形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地貌以平原、低丘岗地为主。该区是我省主要商品粮、棉、油料及淡水产品生产基地,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淡水养殖基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愈渐频繁。2007年受降雨长时间偏少影响,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 km2一度减少到不足50 km2,碧波千里的湿地却面临巨大的干旱危机,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严重影响了鄱阳湖水生环境,水质污染严重,造成湖泊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小。鄱阳湖区还属于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疫区,血吸虫病一直困扰着湖区群众,影响了沿湖地区经济发展;都昌、永修和星子等县的环境破坏使得大风、沙尘灾害时有发生,鄱阳湖生态调和能力下降,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有增无减。这一切都助长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问题分析

(一)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污染减排压力持增

随着江西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内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数据表明,部分河段水环境污染过度,尤其是城市河段,鄱阳湖部分点位已经轻度富营养化。危害空气质量污染因素有增无减,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而相对较高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没有减弱,全省酸雨现象仍然严重。二是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必然使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始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也需要加强。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后经济发展快速恢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开展,全省化学二氧化硫和需氧量都出现了较大的新增量,减排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由于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日常运行还有配套管网建设的滞后,生活化学需氧量削减量远远小于新增量;三是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想方设法漏排、偷排,甚至不使用治污设施,将环境成本转嫁为社会成本,逃避治污责任,这无疑使得减排工作更加难以进行。四是随着污染减排工作的力度加大,可供我们利用、施展的重大工程减排措施空间越来越小,总量控制体系的改善与发展,减排考核指标也会随之更加严格、更加全面和完善。

(二)森林防护欠缺,湿地植被破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滥砍滥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以及毁林开荒、开矿、修路,一度造成环鄱阳湖区森林资源再生能力下降,森林植被和地表都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我省虽进行了林权制度的改革,加快绿化造林的进程,森林植被面积、森林资源有所回升,但森林的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1)森林覆盖率低,仅仅是全省的2/5;(2)森林种植比例不合理?熏防护林种植面积远远小于经济林面积;(3)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面积小,针叶林面积大;(4)森林总体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森林种植不够均匀密布。由于林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质量的持低,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效被大大消减,生态环境平衡也被破坏。

(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保证,但由于鄱阳湖区体制欠缺、管理行为不协调、经费条件制约等原因,立法滞后、执法方面不严格,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难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如2004年3月实施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作为我国湿地保护过程中意向重要按法律成果,虽然加强了对鄱阳湖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范化管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条例》只对鄱阳湖湿地区域排污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却没有具体规定其上游地区排污控制量。《条例》没有明确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区内土地、水、渔业等资源的管理权力。《条例》没有明确对征占用湿地的行政许可事项,出现了湿地征地“无人能管”的现象。相关部门对有关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如在鄱阳湖区虽然实行季节性轮休鱼禁港制度,加强了渔政管理,但由于湖泊面积辽阔,管理难度大,滥捕滥猎现仍然存在,使得渔业资源的保护难以全面开展。

(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作用有限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世界趋势。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政府对公众参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开始了规范与鼓励。经过近30年努力与实践,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总体来说,目前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政府力量获得的成效。公众参与在其中的贡献却十分有限。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省民间环保组织总体规模小、团队数量少、发挥作用小。从参与方式上看,公众参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与渠道都较为有限,主要通过少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环保专家的提案、建议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基本上都是间接、被动的参与方式,而不是直接、自觉、广泛的参与行为。从参与内容上看,目前公众参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为末端参与和微观参与,主要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较为活跃,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提高?熏,例如事后举报、受害者投诉;而在预案参与和宏观参与方面则相对落后,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取向、政府开发艰涩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等方面的作用可谓微不足道,开发建设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等影响力十分有限。从参与保障来看,目前鄱阳湖区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并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大多是由政府支持、组织和发动的,一些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对公众参与的权利作出了有关规定,但大多过于条例化,也没有明确对公众参与的保障等等,使得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对策

(一)加强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源物总量减排

加强主要污染源物总量减排,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完善污水处理网点。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推进完成2015年所有市县和重点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的目标,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的监督与管理,从源头杜绝污水进入鄱阳湖的可能;抓好重点治理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发展降低污水排放总量。实行重点行业环境准入管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鄱阳湖地区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科技水平,奖励企业污水处理科研发明,利用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政策手段切实提高鄱阳湖地区污水处理率。

(二)加快林业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

根据建设生态江西的总要求,以绿色GDP理念为指导,控制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改变在适当范围,使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富裕、环境生态文明。一是推进长江防护林的建设,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等国家政策;二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工程建设,做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三是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管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熏为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实施平原林业工程,加快绿色地带、城镇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发展鄱阳湖地区平原林业,推进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树造林工程建设;二、加快建设绿色通道工程,注重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两侧的防护林建设,为此,要将其绿化经费直接纳入政府工程预算,同时还要加大绿化工程的财政投入;三、着力建设乡村绿色工程,激励当地农民保护家乡青山绿水的主观能动性,抓好乡村的绿化美化抓建设四季常绿、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四、建设好城镇美化工程,进一步推动城镇美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注重城镇工业园区裸露地的再绿化,扩大城镇绿化面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科学技术措施以改善城市绿化问题。

(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既是珍贵的经济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同时多部法律法规体系交叉涵盖。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要站在鄱阳湖流域的整体角高度上,制定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法定的总体规划以更好地促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此外,由于鄱阳湖区面积较大,涉及的城市、县级行政范围较广,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明确区分责任范围,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江西省鄱阳湖湖湿地保护条例》,加强对湖区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对一切违反《条例》的行为都要严惩不贷。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并落实生态环境的普查评价,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及时公布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的相关信息?熏积极指导监督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禁止破坏生态环境项目。

从根本上说,社会公众对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持程度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成功的关键。提高公民的生态素质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奠定鄱阳湖生态保护的社会心理基础。而要强化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是政府付要发挥组织、指导作用。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力军,首先要让生态环境治理意识武装政府工作人员,从上到下地推广生态环境理念,从最根本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二是要利用宣传教育方式,一方面,把生态环境治理知识加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让人们从小树立起环境保护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与培训方式,普及湖区居民的环境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兵.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保障[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杨励君,刘铭富,刘良源.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09,(1).

[3]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1,(1).

[4]张平.鄱阳湖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6).

[5]苏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事关全局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8-07-31.

[责任编辑:邵猷芬]

推荐访问:鄱阳湖 经济区 环境保护 对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