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

第六单元 12 祝福 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前准备 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味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知人论世,为小说主题的讲解做铺垫)
三、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四、题目解说 解题:“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 环境 情节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六、全文分析 1、 分析“祝福”的字面意义以及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什么? 明确:①“祝福”字面意思:祝人平安幸福。

②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2、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明确:“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

3、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明确: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4、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

5、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把它找出来。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6、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 明确: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

7、 她是怎么来到鲁镇? 明确:逃出来的。

8、 为什么要逃出来? 明确: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了贺老六。

9、 分析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子?和初到鲁镇时有什么不同? 明确: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明确:初到,死了当家人;
再到,死了第二任丈夫,更是因为死了儿子。

11、那么对祥林嫂来说,死了儿子意味着什么? 明确:儿子没了,她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她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老雇主。

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把祥林嫂逼得走投无路了。

12、下面我们再来看临死之前的祥林嫂,这个时候她的外貌和之前已然完全不同,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看看这个乞丐是何等模样? 明确:一她一手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13、为什么她的竹竿下端是裂的,破碗,还是空的? 明确:竹竿裂:时间长了,走的路多了,乞讨艰难;
破碗还空:她连一只完整的讨饭的碗都找不到,这个碗还是空的,说明她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死路一条。所以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

14、两次丧夫,最后又失子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明确: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鲁镇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与准备祝福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她的尊严,甚而剥夺了她存在的价值。

15、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祭祀 明确:嫁了二夫,没守贞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

16、祥林嫂为了重获参加祭祀的资格,她做了什么努力? 明确:用自己全部的身价捐了门槛。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她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在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

17、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

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18、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入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批判社会腐朽与黑暗,揭示了广大民众的病态的灵魂。

黑暗的社会坏境 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 周围人的麻木 自身的愚昧 七、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叙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八、 写作特点 1、对小说的命题、对时节、情节精心安排,突出了主题:作者对小说的命题,对时节、情节的精心安排,突出了对立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对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的控诉力量,也使小说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2、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作者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

写鲁四老爷,是从他屡屡”皱眉”的细节,“可恶!然而...的吞吞吐吐的对话来刻画他那副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的面孔的,表现出他对寡妇的厌恶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而且这样的动作和对话正恰合他的身份,是含而不露的、能保持他的尊严的。

对书房的描写一段,正是他做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性格的说明。这段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性格是极其成功的。其他如俨然的态度,临近祝福时的种种忌讳,对四婶的告诫,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祭祀,不是祭祖,就是祭神等情节和对话,都丰富了做为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的人物性格。

对祥林嫂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3、倒叙的写法:
其一,将祥林嫂的悲惨形象、悲惨结局置于祝福的背景前面,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特别鲜明,特别怵目惊心。这是为社会的不平和妇女的不幸而发出的血泪控诉,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其二,悬念丛生。读者急于知道祥林嫂的一切,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其三,倒叙之后,说“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把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故事,在叙述者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过一遍,结尾祝福的声响又和开头呼应,使全文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4、采用第一身叙述故事的方法:课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目击者,根据“我”身的见闻展开故事,这样就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量,而为故事的主人公争取到更大的同情。

九、补充资料 链接:环境描写通常有哪些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衬托(正反衬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九、 总结全文 祥林嫂这个勤俭善良的女人,经受了数不清的苦难和凌辱之后,倒下了,死了。这是90多年前的事情了,对,这是过去了的时代的事情,应该庆幸的事,这样的时代终于过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课后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那些在魔兽世界游戏停服期间百无聊赖的网游玩家们而言,这一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温情的帖子,成了消解心中愁闷的一剂良药。

B.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C新上任的领导精明强干、富雷厉风行,大家都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D. 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对他们的专业和智慧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采用倒叙手法围绕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C.鲁迅可以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等。

D.《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A.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使用正确。

B.非亲非故既不是亲属或亲戚,也不是老朋友指彼此没有什么关系。不合语境。

C.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使用正确 D.少不更事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使用正确。

2、B 解析:A.语序不当,“范围和人数”应改为“人数和范围”。

C.可以”与“堪”语意重复删去“可以”。

D.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基本方针”或“坚持....的基本方针”。

推荐访问:下册 学年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