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作者:梁晓迪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25期梁晓迪(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共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作者:梁晓迪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25期

  梁晓迪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共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

  实践

  原因

  要求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9(a)-0093-03“生态文明”自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以后,就一直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有过多次强调和阐述,共计525字;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可行性措施,共计1361字;在3月份召开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共计401件,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的议案76件,政协代表提出议案5641件,其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案件458件。为什么生态文明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有没有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到底应该如建设生态文明?本文就简要阐述一下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也已经向我们证实了伟人的话。自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屡次受到大自然的严惩,并且这种灾难已经由发达国家蔓延到经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成为一个普遍性、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以破坏自然,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的工业文明道路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反思,如何能够找到一条与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有意识地保护客观世界,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理想文明状态。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为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毛泽东就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他曾告诫:“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但是,由于当时忙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未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状况,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从而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受

  一些经济发展理念和片面快速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心理的影响,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恶化。然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因此,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得以进一步全面展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保护组织不断健全、职能不断扩大,并且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水、大气、土壤等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环境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重点流域及农业面源污染、近海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固体废气物和危险废物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扭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省会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城市雾霾天气严重;另外,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城市向农村扩展趋势。环境污染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血铅病、癌症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环境群体事件呈多发态势。另一方面,生态破坏严重,乱捕滥猎、过度采挖珍稀动植物;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毁林、围湖造田,过度垦荒;不合理地引进物种等,不仅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而且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对我国生态文明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反思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2.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说来,就是在保证人们健康水平的前提下,在经济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政治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思想文化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给人们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属性。所谓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只能认识规律,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类有类似于动物的自然需求。因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实就是对自身的毁灭。人们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人类的一切发明和创造都是以良好的健康素质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无论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或文化上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那也终究只是饮鸩止渴。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的重要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经济、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2.2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峻,很大程度上是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一直依赖能源和资源的大力消耗,高投入、低产出,不惜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来换取GDP的增长,即使后来提出要“又快又好”发展,也是“快”字当头,因此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根据原因找对策,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总之,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调节人与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2.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需要

  我们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为了追求速度,不可避免地走了一条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粗放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人均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因此,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转变不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普遍性重大国际问题,所以更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并不占优势,并且面临着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危险,同时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文化、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发展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面临着环保时代的严峻考验。因此,为了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增强我国的外交软实力,切实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总体要求与具体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是从国家全局的高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推向实践,在遵循上述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本”观念,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人民切身利益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着眼于社会及人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才能“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只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这就对转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物质力量和技术力量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我国已经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第三产业。总之,“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康这两个字很重要。它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它要求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技术要优良,产品性能要好,等等。持续、快速、健康这六个字,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是积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才能确立起来的我国经济顺利运行的唯一正确的路子。”

  第三,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是领导干部自身应有的追求,但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导致在我国许多地方,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事件屡禁不止,不仅劳民伤财,贻害子孙,而且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领导干部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考核各级干部政绩“既要看到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到软环境的加强”、“既要看到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是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于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力的领导核心。着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树立且深化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领导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及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社会工程,因此,对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多地将政府职能投入到公共服务上;应当从传统的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转变为由政府自上而下和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模式,创造公众参与的机制与条件,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从制度上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环保投入,建立环境责任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中去等措施,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最大可能的恢复和补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监督制度,对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综合的评判,并以这个评判结果来进行监督,以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个人诚信是前提,企业诚信是重点,政府诚信是核心,因此,要加强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把每一个社会主体都纳入到诚信制约监督机制中来,让诚信者美名远播、失信者臭名远扬,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第四,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依法治理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实践的必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该完善生态文明立法。要重视环境资源法规的基础空白领域的环保立法研究,积极推进已有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因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法律法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的环境问题。其次,要严格生态司法。提高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生态司法保护的组织体系,提高生态司法保护的质量。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有必要专为保护社会公益环境而增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案件应依法及时地、准确地予以批捕和起诉,依法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职务犯罪案件。再次,要加强和规范生态执法。要改变目前生态和环保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事件得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建设,规范、文明执法,防止暴力执法;增强执法力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除此之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具有个普遍性、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活动,加入国际环保组织,参与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承担起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应有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学习别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良好经验,为我所用,从而为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新时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史为鉴,坚持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与上述各项具体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50,143-14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刘海龙.生态文明的全球视野[J].云南社会科学,2012(1).

  [9]苑琳,韩虎龙.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4(5).

  [10]季开胜.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经济问题,2008(6).

  [11]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党建研究,2012(12).

  [1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13]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推荐访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文明建设 生态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