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8篇

篇一: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君子有三畏: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畏天命

  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

  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之言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文人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们“敬”先贤的1人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的感召。我们中国,时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多呢,还是无敬畏之心的人多呢?我们对于自然、真理,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又有多少敬畏?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

篇二: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常怀敬畏之心,走好“最后一公里”

  古人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所以,下基层的干部必须坚持身在基层、心在基层,学在基层,行在基层。常怀敬畏之心,走好"最后一公里"。

  当下,"八项规定"犹如党员干部的一条红线,是不可触碰的,对敢于触碰这条红线的官员坚决予以惩处,绝不留情,"讳疾忌医"已经变成了曾经,"自揭家丑"已然成为了常态。反腐败、正作风工作呈现出了不到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识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居安思危"才能谋划未来。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尊重了历史、顺应了潮流,是展望未来的重要举措。

  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回归到当官为民的宗旨上来。对"八项规定"常怀敬畏之心,对手中的权力常怀敬畏之心,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要做到日三省、治治病,这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才能对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保持党同人民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才能树立起全国人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情怀!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一切历史阶段和实现一切历史任务都必须坚持的根本路线,是我党永恒不变的生命线。干部下基层,要真正做到深入基层,真正对工作有所指导和帮助,就不能满足于"身"入,而要在"身"入的同时努力做到"心"入。要甘当人民的小学生,真正俯下身子,虚心求教于群众,诚心诚意地听取群众的呼声、建议和批评,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坚持轻车简从,走出前呼后拥的"包围圈",不搞大吃大喝,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同时还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走到群众中去,特别是要到那些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去,搞好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尽心尽力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增进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篇三: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篇四: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常存敬畏之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更可敬的,是一些贤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写作上尤显一些文章大家的严谨、敬畏之风范。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改定自己过去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其妻不理解,说他何必如此辛苦,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做派,着实令笔者心动、必仪。

  胡适先生对写文章也存有敬畏之心。他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胡适先生的写作态度和行为,也令笔者肃然起敬。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何以故?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梁启超先生对书法如此慎重,能令笔者拍案纠绝!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历来爱惜画名,晚年几近苛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如果追求市场行情,则无异是艺术的自杀。虽然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他从不屈从金钱,更不附庸世俗。他把艺术看得格外神圣,他要做到:“绝不让谬种流传”。他每每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对有些画,有时连他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于是,他就狠心地让家人去烧。就这样,数百幅浸染着他无数血汗的画,转瞬间就在他眼皮底下化为灰烬。即便如此,他也不发出一声叹息。吴冠中先生只想保留那些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给后人。他说:“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老对画画的虔诚和谨行,实在让笔者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这些先生之所以心存敬畏,是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做到了“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他们不愧为我们的人生楷模,我们理应崇敬他们和向他们学习。

  毫无疑义,做人的确应该像欧阳修、胡适等人那样心存敬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存敬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不敢心生邪念和贪欲;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向规则低头,不去做违规犯法的事;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使自己在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错误;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有良心善意,从而让自己夜夜安然入睡;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加倍珍惜生命;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拥有美德懿行,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既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说,该想的想,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样,心存敬畏,才更有意义。

  有敬畏之心者大有作为,有敬畏之心者必荣于人。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

  世间,不仅是中国的贤人能士心存敬畏,外国的也不例外。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对人说:“我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他一是怕认识不了星空的奥秘,二是怕自己的道德不够美好。像胡适、康德等这样的贤人能士尚心常存敬畏,难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不更应该如此吗?

  重塑我们的敬畏之心

  何为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要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尊长,敬畏圣人的教导。一个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三畏”主要是对道德的敬畏,这种敬畏在民间通常表现为“离地三尺有神明”的对神灵和天地的敬畏。传统社会所倡导的敬畏之心,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但在君权社会里,倒不失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二十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终结,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信仰被国人当作封建糟粕自己抛弃掉。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和道德信仰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戕害,这场戕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敬畏之心”几乎被破坏殆尽。改革开放以来,在金钱和利益的冲击下,人们开始出现了信仰缺失和道德滑坡,很多人缺乏敬畏之心。传统的敬畏被打破,新的敬畏没有重塑。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没有了行为底线,一个失去了底线的人会变得异常可怕。因此,当今时代,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西方人敬畏的是上帝和法律,中国人敬畏的是什么?

  敬畏之心很重要,敬畏什么更重要;重塑我们的敬畏之心,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人们需要敬畏的首先是法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座之上,当代中国,一个公民要有“五种敬畏”,即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仅有上述“五种敬畏”还不够,而是要有“七种敬畏”,即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人民、敬畏权力。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因此,敬畏法律当放在首位。当前,官员腐败呈高发态势,导致官员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失去监督的权力,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等等,但这些腐败官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特点——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很多贪官东窗事发、身陷囹圄之后在悔过书中说自己因为“不懂法律”才走向了贪腐之路。“不懂法律”几乎成了贪官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这些贪官是真的不懂法律吗?非也。正常情况下,作为一名官员,其学历背景和文化程度自然要优于普通人,有的官员甚至还拥有法律专业的学习背景。因此,不是他不懂法律,而是他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违法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其违法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昂。

  对道德的敬畏应紧随法律之后。如果说法律是红线,道德就是黄线。康德的墓碑上刻有他的这样一段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古人所倡导的“君子三畏”大多属于道德的范畴。在现实社会里,法律和道德好比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二者共同托起社会的公平正义。一个人对于法律的敬畏主要体现的是对法的畏惧之下的尊敬;而对于道德的敬畏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正如中国传统社会所共同追寻的“礼、义、廉、耻”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对于这些传统道德追求,我们要重塑敬畏之心。

  敬畏生命是敬畏的底线。人作为万物之灵,既是万物的主宰,也与万物和谐共生,因此必须学会敬畏生命。生命不仅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非洲圣人”艾伯特·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官员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为了经济利益竟然置群众的生命于不顾,在强拆中致死人命,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不敬。试问,有什么样的东西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因为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并且让我们延续生命、享受美好。大自然是神奇的,她以博大的胸襟孕育了世间万物;大自然是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哺育万物,却从来不求回报;大自然也是脆弱的,她经不起人类对她肆无忌惮的破坏和蹂躏;大自然有时又是不可抗拒的,她一旦发怒,人类和万物在它面前又是那样渺小,如同一粒尘埃那样任凭她随意抛却。其实,古人所说的“天”就包含大自然的力量,因而“畏天命”也有敬畏自然的成分。人类依靠自然生存和发展,有时候也要同自然作斗争,但是我们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甚至为了自身的发展破坏自然。如果是那样,我们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因此,人类唯有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当人们谈到工作,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敬业”。无论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困顿还是通达,都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各自的一份职业。我们因出生和机会以及后天的努力,会走向不同的岗位。为什么有人把工作看作是做工,有人却把工作看作是事业呢?这就要看一个人对事业有没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热爱。我们可以把这种热爱分为三种境界:热爱你的工作,它就会成为事业;热爱你的事业,它就会成为艺术;热爱你的艺术,它就会为你带来快乐。敬畏事业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敬畏事业才能在获取个人成功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是对于官员来说的,当然也包含了社会达人如企业家、社会名人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官员,你手中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是谁给你的?是人民。因此你就务必对这份权力心存敬畏,而不是滥用权力,更不能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敬畏权力与敬畏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民赋予你权力,目的是让你利用好这个权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人民也在监督你。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一个官员和社会达人更是每天置身在社会监督下,因此更要慎其独、敬其权、畏其民。

  如果说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重塑敬畏之心则是培育遵法守法、遵道贵德社会的必然选择。

篇五: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常怀敬畏之心,是守住人生福禄的根源

  一、人生虚妄,一切皆有定数,一切也皆有变数,这是世间存在的规律。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家福来祸去,祸来福去,世代兜兜转转,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人才能逃得了这样的变换状态。

  正如《临江仙》之中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生更迭,朝代变换,正是这无数变幻景象,才形成了历史更迭、沉沦转换。

  而在这不断变化之中,具备这两种高于世俗的心态方能应对,就是“敬畏之心”和“坦然之态”。

  这样的变化规律不用逃,也逃不掉,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谦敬之心避免福禄过早耗尽。

  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世间万事,审时度势,修身克己,可以避免因为奢侈迷乱而导致过早败落;以坦然之态去面对这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避免被这世间沉沦所局限,摆脱痛苦对于自身的束缚。

  《道德经》:常怀敬畏之心,是守住人生福禄的根源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财富与显贵都容易给人生招来祸害,一定要忠诚宽厚的对待别人,谦虚恭敬的自处,这样才不会发生灾祸。一个人一辈子的福禄都有定数,一定要节用俭省,才能让福禄延长得以长久一些。

  从古至今,有多少富贵家族都是由骄奢转入大患,比如说清代的和珅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都是这样的例子。

  他们辛辛苦苦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人生的富贵与财富,有能力创造财富,但是没有能力去守住富贵,在富贵面前耀武扬威,最后也败在了人生富贵之下,正是他的贪奢纵欲,耀武扬威,才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败落。

  人生的敬畏之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主导人生结局的重要因素。

  《道德经》:常怀敬畏之心,是守住人生福禄的根源

  二、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天下官宦人家,大多只是一代就把家业享用尽了,他们的子孙刚开始还有资格骄横懒散,但后来则过上了漂泊浪荡的生活,最后都困死在沟壑旁,能够维持一两代的都实属罕见。

  曾国藩知道历朝历代许多士大夫家里之所以相继败落,大多是因为子孙不懂谦恭,过度骄奢淫逸所造成的,而他担心自己的子孙也走入错误的深渊,就一再强调用敬畏之心来调和人生,而节俭谦恭就是人生的敬畏之心,这是避免因为骄奢而败落的根本。

  孙叔敖是一名隐士,后来被举荐给了楚庄王,做了宰相,有一个老人很关心的问他:“你知不知道人有三怨,高贵的人别人会嫉妒,官位高的人别人会讨厌,俸禄高的人别人会怨恨。”

  孙叔敖就笑着说:“我爵位越高,心胸越谦卑,官职越大,欲望越小,俸禄越优厚,我对人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方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老人满意的笑着离去了。

  《道德经》:常怀敬畏之心,是守住人生福禄的根源

  孙叔敖在后来人生中,正是因为自己谨守着谨慎谦恭的状态处世,也为自己避免了不少麻烦,即便自己在为官途中三升三落,也能安然保全自己。

  后来过了许多年,孙叔敖即将去世时,就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一定会封赏给我土地,你就要那一块“寝丘”的地方,因为那块土地名字不好听,所以别人不会与你争抢。”

  他的儿子就按他的要求做了,后来在许多年里,其他的土地一直被人争抢,但是唯独寝丘那块地因为地处偏僻,名字不好听,也无人问津,这块地也得以在孙叔敖的后辈中世代相传。

  《道德经》之中也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句智慧之中的“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涵盖了我们所说的敬畏之心。

  敬畏的是天地,敬畏的更是人性的规律,以这样的智慧塑造一个良性的心态,以此来对待世间万事,才是守住人生福禄的根源。

篇六: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常存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下一句

  【常存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下一句

  关键词“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有位读者来信,谈起一篇文章,是关于景色的随笔。

  他说文章写的正是他的家乡,在离家多年后看到这样的文字感觉很温暖,但同时也有淡淡的忧愁。

  在那个江南的古城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古迹、故居,现代文明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他说,这些保存了好几千年的东西只怕到我们的下一辈就无缘相见了。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一旦毁掉,再难挽回。因为历史不会重复,文物古迹不可能再造。

  取功利之心无益于饮鸠止渴,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无视危害的后果。

  对于这些决策者,我想他们缺乏的不是头脑,他们缺乏的是敬畏之心。

  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范,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

  我们的历史才能薪火相传。

  1945年,当纳粹德国撤退巴黎之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塞纳河上所有桥梁。但是德军总司令违抗军令―――面对着与巴黎城市浑然一体的这些桥梁建筑史上的辉煌杰作,他犹豫了。

  德国的海德堡也是这样。当年盟军为攻克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许多城市都遭到了炮火的轰炸,而海德堡则幸免于难,原因是那里有“出此校门,便无学问”的海德堡大学,那是诞生过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学府。

  在今天,我们徜徉在巴黎街头,看着这些洋溢着古典气息的建筑杰作;我们漫步在海德堡,感受其历史的厚重和独具的魅力。我们都要感谢那些为他们的存在而努力的人。理智的崩溃终究战胜不了人性的回归。

  在炮火纷飞、残酷厮杀的年月,是什么拯救了这两座城市?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让敌人们的城垣幸免于难?

  这是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台湾的散文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她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很偶1然的看到树的种子随风飘散。

  她写道:“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法国的思想家史怀泽在他的《敬畏生命》中也提到:“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个农场,主人是位农学博士,农场是他父亲的父亲创办的,他继承了祖父的遗训,一直专心经营着这片只有100公顷的土地,遗训的核心是:实行土地轮作制,不得无度耕种。

  他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在你祖父去世后,我开始接管农场,看到由我们培育种植的奇异珍果和天然卷菜,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尤其是天然卷菜,只有我们独家生产,价格成倍上翻,订单雪片般飞来。面对滚滚财源,我就决定把正在轮作休养的30公顷土地用于扩种天然卷菜,产量一下子增加一倍,满足了销售商们的出口要求,可第二年卷菜价格却下降了l/3,到第三年价格又降l/3,结果,产量上去了,收益却并未如想象的那样成倍增长。由于扩种增加成本,每公顷收入反而比以前少了,地力也下降了。特别要命的是,由于天然卷菜集中上市,包装跟不上,只好用袋装统货出口,人们认为是假货,不肯掏腰包。这是你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和教训。

  父亲的教训,深深刺痛了农场新主人的心,他谨遵祖父遗训,一直坚守土地轮作制,50多年风风雨雨不改初衷,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类要有敬畏自然的尺度”。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心里有怕,敬畏常在!

  这种怕不是害怕而是来自心底的折服。

  人的一生不是一条谋生的路,是一条朝圣的路。对于文明,对于生命,对于自然我们都应保持着敬畏之心,因为敬畏,而爱,也因为敬畏,看见爱。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篇七: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常怀敬畏之?坚守清廉之本“?事”必须“?净”,“敬业”不离“敬畏”。??党员?部当牢记,只有敬畏权?、敬畏百姓、敬畏历史,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才能不忘初?、?稳致远。(12?28?

  中国纪检监察报)敬畏是?类对待事物的?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存忧惧。敬畏就是要?“怕”来约束??,谨?慎?,做到“?重、?省、?警、?爱”。?处新时代,常怀敬畏之?,坚守清廉之本,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也应成为我们应恪守的情怀所在。古?讲:“凡善怕者,必?有所正,?有所规,?有所?,偶有逾矩,亦不出?格。”?个?如果失去敬畏之?,就会违反?然规律??味蛮?,就会??法纪?胡作?为,就会违反道德?放纵欲望,成为?个百?禁忌、为所欲为的?,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什么底线都没有。常怀敬畏之?,?能?有所?。?有了敬畏之?,便有了?向、?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觉地约束??。懂得敬畏,就会“知道什么是?压线”,就会?觉规范??的??举?,就会遵循规矩、守住底线,说话办事就会三思?后?,不会莽撞?事。反之,??旦没有敬畏之?,就像脱缰之野马,?拘?束、肆?忌惮,甚??法?天、为所欲为,践踏规矩红线,最终?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凡作奸犯科、伤天害理者,皆源于??敬畏、欲壑难平,从?铤??险。?个时代有?个时代的呼声,?个时代有?个时代的标准,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是新时代的常态。全体党员?部要?觉把党纪法规作为管住?为的“?压线”,管好思想的“警戒线”,坚决做到?有所畏、?有所戒、?有所?,把党性锻炼的更坚强,把权?使?的更公正,把?作做的更扎实,把??建设的更?净,做思想上的清醒?,做政治上的明??,做纪律上的规矩?。(作者:相如)

篇八: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精品文章

  《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

  第一篇: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

  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安全对于铁路的重要性是毋庸臵疑的,在铁路运输不断深化改革,提效增质的今天,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和保障。

  观看这次路局的劳动安全警示教育演出,我再次被深深的震憾。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一声声悲痛欲绝的呐喊,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铁路职工,以生命的名义,让警钟长鸣。

  生命的起始,受于上天的恩赐,承载着父母的爱与心血,承担着对家庭的责任和承诺。生命原本就很肃穆与庄严,神圣而厚重,绝不是昙花一现,更不是流星坠落。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身有伤,贻亲忧,对生命的珍爱,是对家庭的责任,对生命常存敬畏之心,才不会让悲剧发生,让家庭受到创伤,给家人带来无休止的悲痛。

  80后的严士平,原南京大修库中华门轨料库的职工,风华正茂,但是,在一次起吊轨料的作业中,违反作业规章,被钢轨砸成高位截瘫,从此他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化为泡影,笼罩着他的仿佛是无休的黑夜和寒冬,病痛的折磨、对父母的愧疚、对违章作业的悔恨......镇江站连接员王家亮,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帅气,然而在一次作业完毕后没有按规定线路行走,盲目扒乘运行中的车列,由于脚下踏空,手未抓牢,不慎跌落造成左小腿裸骨以下截肢。当时被送往医院救助的精品文章

  时候,王家亮坚强的对关心他的人说:“我没事,你们不要难过”,虽然他不想让家人难过,但是惨剧已经发生,他对自己的违章作业痛悔至极,对不起五十多岁已经满头白发的父母亲,对不起他的师傅,“都是我的错”王家亮再次来到现场对所有铁路职工讲述他的教训:遵章守纪,珍爱生命,不要因为一念之间的差错,给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痛。

  观看时曾有几次,我哽咽流泪,不是因为他们表演的精彩,而是因为这些事故都是发生在身边真真切切的同行职工身上,他们那么年轻,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却再也无法一起去分享。

  违章,都是违章惹得祸。你们为什么要去违章作业呢。你是否对生命保持着敬畏的态度,决定了在工作中你的生命能否得到保障。反思身边的很多同事总是抱着“不幸也许不会落到我身上”、“不会正巧这次就赶上出事”、“以前都这么干过,没出过事”等侥幸心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也许一千次违章才会出一次事故,但是生命只有一次,人们往往在事故发生之后才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生命的可贵,但是人生没有彩排,生命也无法复制。对于安全和生命没有抱着敬畏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终会受到生命的惩罚,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痛定思痛,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保证安全,才能保障生命。安全绝不是喊喊口号,贴在墙上,不光是设备技术先进、规章制度严谨就可以保证安全,更重要的是靠我们每一位铁路职工,把这些规章

  精品文章

  制度和管理理念好不保留的执行到现场,落实到现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安全。我想,作为一名机车乘务员,这个特殊的工种,应对待安全如生命,在工作中的每一分一秒,都要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认真对待安全教育,努力学习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提升自身安全素质。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积极排查现场安全隐患,对工作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定把握了现场各个环节之后,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安全管理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本着对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贯彻学习“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坚定不移的执行作业标准。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生命是安全的意义所在。安全得到了保障,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反过来说,只有对生命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人们的安全意识才能得到提升。怀有一颗敬畏生命之心,才会得到生命的眷顾;让安全警钟长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避免悲剧发生。

  王玉

  合肥运用

  xx年5月4日

  第二篇:常存敬畏之心常存敬畏之心

  敬畏是一份修为,是回归人性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心存对生命的敬畏,才会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才会热爱自然。一颗没有敬畏的心灵,很容易被邪魔占据,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心灵因为敬畏而有了

  精品文章

  高度。对于每一个有生命的赋予情感,生命也会拥有令人欣赏的画面。有时候在自己寂寞无助之时,我也会对着高山大声的呼唤,以期换得另一种安慰的回应;有时候也会对着那些无名的花蕾对话,似乎可以听到其呼吸的声音;有时候也会对着大树发呆,想着倾听它历史年轮的声音,想着看到它碾过的动人辙印;有时候也会静静地看着鸟儿自由的飞翔,落在树丫上,捕捉着自己的所需。每一朵花,每一株树,每一只鸟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我们有时候没有细心的聆听,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这些伴侣的值得敬畏的地方。当我们领略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苍茫,更懂得这份自然的纯洁带给人类的是一份修为,一份灵魂的景仰感。

  敬畏之心能促进成功,也许你不相信,成功就是要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心要坚硬狠辣,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就算是这样得来的成功,也是小成功,甚至不能长久守住这份成功。因为只有敬畏生活的点滴,才能将修为的世界举得很高。敬畏之心才能善待生活的一切,将自己的每一个节点当做生命的累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拥有令人称羡的业绩。并不是每一个璀璨的星月都属于你,只有那些从低处着眼,在喧嚣的世界能够秉持住自己的底线,还能够心存“明月”,就一定能达到光明温暖的彼岸,终有美轮美奂的一天。耐得住寂寞,在生活中又有所“怕”,有信仰与理想的指引,就一定不会迷失,就一定能登至极顶。如果将自我包装成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也就失去了生命的风范。中国先圣孔子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也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精品文章

  内心也愈充满敬畏”。先哲所言,并非无知,而恰恰是一种智慧,一种修为。当一个人心怀敬畏之心,就会对其,丝毫不敢亵渎。

  我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佛语将:不加思考不去考证的全部相信是迷信。认为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科学,是迷信。敬畏自然,是一种科学精神。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其规律性,人类也并不能凌驾于其之上。虽然吾等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也不能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来标榜我们的杰作。一旦我们的思考和行为超越了自然的法则,必然会遭遇大自然的洗礼和惩罚。诸如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水质污染,流行病肆虐,沙尘暴的疯狂之作,无一不在检阅着遵循自然规则的大道。敬畏自然,就是要对自然有种膜拜之感,感到自身的渺小。任何与自然为敌者,终将败下阵来。人类历史上多少人因为疾病饥饿而哀鸿遍地;战争中被杀戮的生灵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所以敬畏生命,是一份人文情怀,更是一份自我修为。生命是神圣的,她来自于自然,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对于家庭、友人、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旦沦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和无助。记得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这种人文关怀透视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于生命地位的敬畏。

  敬畏来自于内心真实人性的呼唤,不是因为“有用”才去膜拜,不是因为害怕而尊敬。正如古人所言,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旦人人变成了无所畏惧,人心没有了心中的景仰,变成了无所顾忌,那么

  精品文章

  世界一切都可以被毁坏、被砸碎,是非不分,这将是一个可怕的令人心寒的窘境,陷入这个境界的人们该是多么可怜可悲。因此,心存敬畏,就学会心存良知,就有着道德的底线,心中还会有着“明月”。

  第三篇:心存敬畏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敬畏,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在认识觉悟提高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敬,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畏”则表示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畏,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有了敬畏之心,人生就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飞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到处泛滥,贤者畏惧,然无忧虞。知道敬畏,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学会了害怕,才会不害怕;不会害怕,他的一生都可怕。内心有所敬畏者,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严己于律,谨言慎行。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应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经常怀敬畏之心,坚守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动,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精品文章

  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精品文章

  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

  第四篇:常存敬畏之心常存敬畏之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更可敬的,是一些贤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写作上尤显一些文章大家的严谨、敬畏之风范。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改定自己过去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其妻不理解,精品文章

  说他何必如此辛苦,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做派,着实令笔者心动、必仪。胡适先生对写文章也存有敬畏之心。他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胡适先生的写作态度和行为,也令笔者肃然起敬。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何以故。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梁启超先生对书法如此慎重,能令笔者拍案纠绝。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历来爱惜画名,晚年几近苛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如果追求市场行情,则无异是艺术的自杀。虽然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他从不屈从金钱,更不附庸世俗。他把艺术看得格外神圣,他要做到:“绝不让谬种流传”。他每每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对有些画,有时连他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于是,他就狠心地让家人去烧。就这样,数百幅浸染着他无数血汗的画,转瞬间就在他眼皮底下化为灰烬。即便如此,他也不发出一

  精品文章

  声叹息。吴冠中先生只想保留那些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给后人。他说:“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老对画画的虔诚和谨行,实在让笔者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这些先生之所以心存敬畏,是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做到了“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他们不愧为我们的人生楷模,我们理应崇敬他们和向他们学习。

  毫无疑义,做人的确应该像欧阳修、胡适等人那样心存敬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存敬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不敢心生邪念和贪欲;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向规则低头,不去做违规犯法的事;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使自己在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错误;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有良心善意,从而让自己夜夜安然入睡;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加倍珍惜生命;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拥有美德懿行,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敬畏之心相随,自己就能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既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说,该想的想,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样,心存敬畏,才更有意义。有敬畏之心者大有作为,有敬畏之心者必荣于人。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

  精品文章

  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

  世间,不仅是中国的贤人能士心存敬畏,外国的也不例外。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对人说:“我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他一是怕认识不了星空的奥秘,二是怕自己的道德不够美好。像胡适、康德等这样的贤人能士尚心常存敬畏,难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不更应该如此吗

  第五篇:常存敬畏之心始得廉洁自律常存敬畏之心

  始得廉洁自律

  京石公司涿州站

  卜亚伟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曾国藩。

  清正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当政者思想建设的主题。从古至今,历史上流芳千古的总是那些清正廉洁的“清官”,古有海瑞、于谦,今有人民公仆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他们的故事跃然于荧屏,震撼人心,历久弥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观之现代腐败现象。公款送礼、公款旅游、违规饭局、非法福利、红白事大操大办、节假日请客送礼……各种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即使在目前明令禁止的情况下,还有个别人不畏法纪,顶风作案。心无敬畏意识,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自酿苦酒自家喝,悔之晚矣。

  纵观社会上的腐败大案,错误不是一天犯的,违反党纪国法更不

  精品文章

  是突发形成。有人把由简到奢描述为四步:第一步是远离河边走坚决不湿鞋;第二步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第三步既然湿了鞋那就洗洗脚;第四步是既然洗了脚干脆洗洗澡。这个四步曲形象地揭露了由廉到贪的蜕变,这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步蜕变的过程。有的人爱贪小便宜,唯利是图,慢慢陷入私欲膨胀的泥潭不能自拔,贪赃枉法,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有的人爱吃吃喝喝,“酒杯一端、纪律放宽”,丧失了党员干部的原则立场,对纪律的约束与惩戒无所畏惧,一步步走入人生的死胡同。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些人皆源于放松了自己的敬畏之心,最终惶惶不可终日。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廉政建设跟自己距离是很远的。自己不过一个普普通通的值班站长,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岗位上从事着收费管理工作。每天的工作单调而重复,按照大家平时开玩笑的话来说:“就是有贼心也没做贼的机会”,哪里与廉政能挂上钩呢。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的贪婪之心剧增。从开通以来治理的各式各样的偷逃通行费的行为到近期破获的省内最大一起制造贩卖假通行卡的案件可以看出廉政风险也越来越高。

  目前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廉政建设环境,但在廉政风险越来越高的环境中,我们应当常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摒弃那种“吃点、喝点、花点、玩点是小事”的想法,将防微杜渐贯穿于生活工作之中,不让腐败从生活的细微中找到缺口。在高速公路的窗口,我们就是高速公路的代言人,脑海里要时刻敲响廉政的警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思想和行为上筑起防腐拒变的精神防线,明明白白

  精品文章

  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未来的廉政建设中常存敬畏之心,始能廉洁自律。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常存敬畏之心下一句 一句 之心 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