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全文完整)

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既需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把中心城区做强做优,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全文完整)

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既需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把中心城区做强做优,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龙头作用。我们在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后,又围绕中心城区发展组织观摩、召开会议,目的是进一步认清大局大势,理清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路举措,把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关系**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上午,我们进行了观摩;刚才,各组作了点评,部分城市区作了发言,**同志总结和安排了工作。希望大家在把准要求、加强交流中,进一步深化认识、细化措施、强化实干,推动中心城区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下面,再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使命感紧迫感

对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重大意义,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深刻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形成龙头带动、协同跟进、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心城区面积占全市的5.3%,但却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近三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六成的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近七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和试点,经济总量占全市的40%以上,是全市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中心城区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集聚发展要素、实现转型跨越、强化辐射带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这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在**交汇叠加,给**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更高要求。中心城区作为**发展的龙头,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提出的中部地区崛起8项重点任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5项重点工作看,只有中心城区真正做好了,**的担当作为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例,如果中心城区不能用好工业、科技优势,不能抓好六大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企业提质倍增等工作,产业转型步伐不快,**就难以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就难以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为国家多作贡献。第三,这是实现城市发展定位的必然要求。副中心、增长极是**发展的总体定位。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给予大力支持、提出明确目标。用好省里支持政策、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尤其需要中心城区担责尽责、聚力发力。比如,**到2025年要力争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元,据测算,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必须由2021年底的2100多亿元提升到2025年的3500亿元以上,4年净增1400多亿元,“十四五”以来,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净增860多亿元。可以说,按照**发展定位的要求,中心城区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大跨越。

近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们着力推动中心城区做强做优,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发展态势看,“十四五”以来,中心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2021年生产总值是2018年的2.2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达56.9%,高于全市8.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1%,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从承载能力看,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其中,集中供热率由2018年的57%提升至2021年的85.7%,平均路网密度由2018年的3.9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2021年的5.8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较2018年提高2.98个、2.96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分别较2018年增加9100个、3万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较2018年增长44.7%,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比2018年增长15.5%和18.9%。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4.4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34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2.47个百分点。从带动作用看,中心城区与组团县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产业承接、生态对接不断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省委省政府决定以**“一中心六组团”为核心区规划建设**都市圈,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认可。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中心城区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一是经济实力依然较弱。从生产总值看,2021年,**超300亿元的城市区只有2个,还有3个城市区低于100亿元,而郑州有3个城市区超千亿元,最低的也有158.5亿元;与**相似的徐州有1个超千亿元、1个超500亿元城市区,襄阳有3个超500亿元城市区。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21年,**城市区最高的是涧西28.8亿元,有5个城市区不到10亿元,而郑州最高的已达97.8亿元、最低的也有14.8亿元。**高新区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生产总值只有160.5亿元,低于全国高新区654亿元的平均水平,在同期获批的26个高新区中排名靠后。二是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优,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业占比依然较高,不少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支撑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六大产业园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效应,一些龙头企业供应商中本地企业仅占10%左右。三是城市建设品质不高。规划引领不到位,一些规划编制较慢,指导性不强。城市功能不完善,部分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综合承载能力离宜居城市还有差距。比如,中心城区快、主、次、支道路级配为0.2:1.5:1:1.1,与国家标准0.4:1:1.3:3.5相比,“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仍需强化。城市治理不到位,交通拥堵、违章建筑、市容市貌脏乱差等问题还没有根治。城市特色有待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很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四是动能转换有待加快。中心城区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不匹配,“三区融合”带动作用不明显,技术市场活跃度不高,科研成果市内转化率仅为20%。开放程度不高,外贸依存度仅为5.3%,进出口总量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阿特斯光伏1家,“十四五”以来签约的百亿元以上项目只有3个。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等改革还需深化。五是生态环境仍需改善。中心城区PM10、PM2.5平均浓度还比较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还比较少,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长期徘徊在后20名。水污染治理需加大力度,部分沟渠还不同程度存在黑臭情况,今年前5个月瀍河潞泽会馆断面无一次达标。园林绿化质量有待提升,“林水一体”、通风廊道远未形成。问题表现在工作层面,根子还在于干部的发展理念、能力水平、工作作风有差距。对这些问题,要清醒认识、认真解决。

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坚持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向发力”,要优化中心城区“三大板块”空间发展格局、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去年又提出要优中心、强组团、提南部、联周边,规划建设**都市圈。当前,中心城区建设还迎来实施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都市圈等重大机遇,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动能转换等方面都积蓄了优势。可以说,中心城区正处在转型攻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推动中心城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二、紧紧扭住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关键点着力点

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是单一的城建工作,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既要提升中心城区建设水平,又要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还要彰显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厚植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点着力点,统筹聚力、精准发力、持续加力。

一是产业要迈向中高端,筑牢中心城区发展的根基。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深圳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发达是关键,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8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合肥近年来迅速成长为新一线城市,靠的是大力发展半导体、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必须把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要抓高端调结构。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双高引领”“双轮驱动”,着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各城市区要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及具体业态,在发展中高端产业上下功夫。涧西区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样板;西工区要重点发展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加快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老城区要做优做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瀍河区要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商贸物流等产业;*龙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吉利区要重点把石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高新区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伊滨区要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高端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产业,打造**“明日新城”。去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城市区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要持续抓实抓好,确保今年完成33家企业搬迁改造、2家企业关闭退出,2023年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要强龙头带集群。抓住一个龙头企业,往往能带动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优势产业,往往能带动一个地方发展。吉利区就是因石化而生、随石化而兴;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园、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建设,也给高新区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要以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六大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快引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对那些有基础、有能力、有前景的企业,要引导其朝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

要创品牌提质量。佛山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2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带动了“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要引导企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提质量、创品牌上下功夫,推动“**产品”向“**品牌”“**标准”转变。

二是城建要画好“工笔画”,夯实中心城区发展的载体。“产”与“城”、“人”与“城”是紧密相连的。抓好中心城区城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是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对外辐射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我们在中心城区城建工作上主要是补短板、还欠账,城建水平与城市定位还有不小差距。要持续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着力提品质、上水平,把中心城区城建的“工笔画”画得更精更美更好。

要强化规划引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粒扣子”。要围绕中心城区“三大板块”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抓好与**都市圈规划等的衔接,把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的目标体现在规划上,把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的要求体现在规划上。要结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抓好中心城区控规及地下空间控规修编,抓好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抓好中心城区出入口、主干道、交通枢纽、中心广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标志性建筑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打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城市风貌、城市景观。

要强化功能完善。对标城市定位、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上,要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要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新基建的机遇,加快推进5G网络全覆盖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应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城市。要按照省里关于老旧小区改造提质的部署要求,着力改建配套小区设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居民服务、改进规范社区管理,实现利民惠民与城建提质的有机统一。要推进小游园、城市书房、“**乐道”、“乐养居”、停车场、充电桩、集中供热、垃圾分类等的建设,从小切口做大文章,打造城建惠民的**品牌。

三是开放要形成大格局,积蓄中心城区发展的势能。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中心城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龙头,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要建好用好平台通道。近年来,中心城区落地了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科创园、中德产业园等开放平台,推进了铁路、航空口岸和中亚班列等开放通道建设。要坚持建用并举,既争取建设更多开放平台通道,更认真研究如何发挥好平台通道作用,加快提升**联通全球的能力。在自贸区建设上,要积极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与自创区、高新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形成“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在综保区建设上,要加快海关综合办公楼等工程建设和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项目引进,确保按时实现封关运营。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上,要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扩大货物集疏范围,推动设立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在开放通道建设上,要推动**机场改扩建、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等项目尽早纳入国家大盘子,加密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全面提升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各城市区都要配合市直部门,做好属地范围内的开放平台通道建设。

要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要围绕提升企业、产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和隐形冠军企业,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引领性、突破性、标志性龙头项目。要摒弃过去重项目招商、轻业态打造的传统招商观念,围绕中心城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加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在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上下更大功夫,真正以招商促产业转型、促企业壮大、促经济发展。

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中心城区在营商环境上要有更高标准。要对照市里的实施意见和评价结果,对标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聚焦企业和群众的“最痛之点”“最盼之处”,特别是营商环境评价中暴露出来的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政务服务、缴纳税费等指标不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环境,让外来企业放心入驻、本地企业安心发展。

四是创新要抢占制高点,增强中心城区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心城区科技资源丰富,在创新发展上有基础有优势。要把创新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建好平台载体。当前,中心城区创新平台载体还存在总量不足、高端不多、布局不优等问题。要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培育更多的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创建各类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要加快推进“三区融合”和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持续谋划建设更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水平。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优势产业领域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申建高层次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平台建设。

要引进用好人才。城市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认真落实市里出台的“1+4”政策文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大力推进柔性引才,采取筑巢引才、搭台引才、腾岗引才、项目引才、招商引才等方式,加快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带活一个行业。人才引进之后,关键是要留住、用好。要着力搭建工作平台,持续完善创业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室,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要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根源在体制机制不优。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深入推进项目、人才、机构“三评”改革,重点围绕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科技评价、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受益管理等进行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通过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或创办领办科技服务机构、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或有偿转让等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重要通道,要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熟化平台、中试厂房、中试基地等不同类型的中试平台。要积极推进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提高“科技贷”运行效率,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新模式。

五是生态要实现高品质,扮靓中心城区发展的颜值。我们讲,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实现不了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指中心城区。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持续厚植中心城区的生态优势。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以“六控”、“四大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统筹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标本兼治、精准发力,全面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燃煤机组基本“清零”、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集中供热、新能源车推广、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等工作,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最大限度降低中心城区污染排放总量。目前,中心城区城建项目较多,特别是线性工程作业面较大,要严格落实“七个百分之百”等要求,解决好扬尘污染问题。要持续做好水的文章。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为重点,统筹抓好河渠治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湿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发挥好引水补源工程作用,根除排污口、劣质水,切实畅通水循环、改善水环境。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为重点,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绿化成规模、提品位、有气质。特别是对近年来建设的一批公园游园,要坚持植管并重,不断提升绿化效益,着力打造“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是文化要展现国际范,彰显中心城区发展的底蕴。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实力靠经济,品位靠文化。近些年来,西安、成都之所以国际范越来越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心城区文化资源富集,要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既推进各类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传承和弘扬,又深化文旅融合,按照“快进、慢游、长留、缓出”的理念,把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好,把重点文旅产业园建设好,把文创产品开发好,推动文旅与科技、生态、体育、休闲、研学等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三个转变”。这里,重点强调几个方面的项目建设。

三、真正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上下实功见实效

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靠的是实干。要在瓶颈处发力、向实效上聚焦,把各项工作往深处抓、往实处做。

一要强化统筹推进。推进中心城区发展是项系统工程。要统筹重点工作。产业、城建、开放、创新、生态、文化等工作,哪一项抓不实,都会产生“木桶效应”。必须树牢系统思维,统筹研究、统筹部署、统筹推进,使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总体效应,决不能顾此失彼。要强化内外联动。对内要抓好“三大板块”间的协同联动,以及与“六组团”的交通连接、产业承接、生态对接,聚焦发展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对外要抓好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合作,跨区域整合资源、集聚力量,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推动**都市圈建设上有更大作为。要夯实各方责任。市级层面要抓好统筹协调,及时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城市区要扛稳主体责任,加大组织实施力度,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市直有关部门要站位全局、履职尽责、加强指导,遇到需要协同的事情主动上前,不允许推诿扯皮。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亲自上阵,把工作抓实抓细。

二要扭住项目抓手。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这次项目观摩我们也能感受到,哪个地方项目抓得好,哪个地方发展的势头就好、底气就足。要坚持科学谋划。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实际、吃透上级政策、紧盯市场需求,着力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强的重点项目。要加强对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大盘子。要做到依法依规。一些项目建设之所以久推不动甚至烂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依法依规。不管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还是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要依法依规,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寻求破瓶颈、解难题的办法,不能打擦边球、踩红线。当前,要结合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依法依规解决部分项目在用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加快项目进度。前期项目要压缩全流程审批时限,下大力气抓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对审批权限在国家和省里的,要专人专班、一盯到底。在建项目要强化节点倒逼,保要素、破瓶颈,不能因为一角一隅的问题导致项目停滞不前。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双月攻坚”“百日攻坚”,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要总结经验、持续深化。对竣工项目要加快办理验收手续,统筹抓好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建成即投用。

三要深化改革攻坚。推进中心城区发展,要用足用好省里下放的权限和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深化改革,在破解发展瓶颈上取得新突破。要强化政策支持。既承接好上级政策,又抓好政策配套,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更多政策红利。比如,当前我市已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相关部门要抓紧完善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把户籍制度改革引向深入,真正让“可以来”变成“愿意来”,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理顺管理体制。紧盯中心城区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实际,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调控有序、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比如,要推动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综保区、经开区紧扣各自功能定位,在国家政策的大框架下,理顺管理体制,研究探索新的激励机制,切实发挥出应有作用。要完善工作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要探索建立工作专班,大员上阵、统筹调度、加快推进。各城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常态化调度和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市里要完善中心城区发展督导考核机制,重在看成效、看变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四要建好干部队伍。推进中心城区发展,需要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要结合“强使命、找差距、明举措、勇担当”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锤炼真抓实干的好作风、善作善成的真本领。在转变作风上,要立足于实、立足于做、立足于效,不断提升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尤其是要积极主动谋事干事,只要是符合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发展需要,都要敢于担当作为;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对上级部署做到任务细化、项目细化、措施细化、责任细化,对存在的问题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要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对定下的事、认准的事,紧盯不放,不回避问题、不上交矛盾;要对标一流奋勇争先,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精细、做出彩,干出副中心城市应有的标准、品质和效率。在提升能力上,要自觉对照城市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把加强理论学习、业务钻研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具体本领。尤其要提升分析研判能力,密切关注、精准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提升市场运作能力,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激活中心城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政策落实能力,既知晓政策、吃透政策,更善于落实政策,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又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要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善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需要中心城区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做,进一步把中心城区做强做优,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重点项目 会上 观摩 市委书记在全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观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