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研究报告

《探索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研究报告 本课题从2011年4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平昌县教研室的审查鉴定,于2011年9月被确定为平昌县2011年度个人微型课题之一。按照立项说明,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人员 立项人:刘华平,男,1977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科技辅导员,县骨干教师。2003年被巴中市人民政府、巴中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参加平昌县教育局组织的语文体验阅读培训,信息技术计算机培训,参加的巴中市科技辅导员论文《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思考和研究》获巴中市一等奖,《浅议班主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获平昌县二等奖。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室市级一、二等奖。热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研究实践能力和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

(4)、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5)、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为本课题研究重点;
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准备通过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课题研究的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强调自主: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此课题重在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5、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中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
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三、课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探索课前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
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1、课题组织领导 云台小学常务校长:孙治杭 2、课题主研人员 云台小学教师:刘华平 (四)研究对象 云台小学九年级学生,三个班,共148人。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九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A、结合九年级上册课文 9《故乡》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九年级上册课文12《心声》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好书,好读书》等,让学生懂得提前积累预习法。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选题阶段:(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
2、申报阶段:(2011年4月8日——2011年4月10日)
3、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1)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了相关资料,进行了理论学习。


3)确定了实验班级,调查了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了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中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4、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等。


5、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陶行知文集》等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三)研究成本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四)预期效果 让学生们懂得了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与重要性,知道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进行预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培养学生语文课前良好的预习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
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
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
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 2、九年级语文检测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爱学、善学。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5、学生的课前预习由被动转为自主 常规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甚至机械地学习活动,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行动研究开展的初期,教师借助电子档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评价的形式去鼓励、引导、督促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课题反思 经过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吉林大学出版社 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6、《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著
7、《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推荐访问:预习 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