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搭石》听课感受

记《搭石》听课感受 推开“云”窗,就这样邂逅“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九节精彩的课例,课型不同,却在寒冷的冬日绽放着,温暖着…… 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一直是这几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这次的课例中安排了两节,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五年级上册的《搭石》。因执教的是高段,我便留心了《搭石》一课。

《搭石》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此次,贵州的施啟燕老师给了我很好的方向与启迪。

一、化:教给方法,不怕路远 课堂伊始,施老师就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单元页,说一说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当有一位学生了解到下面的两条“学习要求”后,我特别关注到,施老师在全班齐读“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一句后,马上提炼出了“学方法”三个字。这其实是对本堂课宗旨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回应了教师相机点评时的那句话“这是个特殊的单元”。回顾以往的听课,依稀记得有学生对“语文要素”四个字的熟悉程度远超老师;
临近期末,是否有老师特地给学生整理了一张“语文要素清单”呢?那一刻,我思绪万千,但我更关心的是:施老师会怎么“教方法”呢? 课堂上,施老师先请全班学生读“学习提示”,随之发出任务一:快速默读,记录时间,思考“搭石”是什么。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学习与记录,看得出学生没有预习的痕迹,这个过程中,施老师在指名几位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后,才借助一定的抓手明确和提炼了两种方法,即“不停留”“不回读”。第二个任务也紧跟着来了:快速默读,记录时间,思考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这一次,用上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有了方法之后,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所提升了,老师便进行了随机采访:你用了什么方法让速度有所提升了呢? 我清晰地看到,“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这几个字明明白白地在学习提示中呈现着,但是学生在齐读时,施老师选择了“视而不见”,兜了一圈后才把这两个关键词(两种方法)写在了黑板上。我想,施老师基于的正是学生自己真实的阅读过程吧,是“学生本位”的体现。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提炼方法,用上方法,这样的四步虽然看似比较繁琐,但是这样一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就得来得自然,运用得顺手了。

将策略真正地化开来,明确了“教什么”,路远也是风景。

二、质:助学系统,加速提质 统编教材全面实行的这几年,我们都了解了课文的助学系统有哪些,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都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抓手。这篇课文要提的是“速”,但是“质”显得更为重要。

在单元篇章页的使用中,施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还了解到什么? 生:我从单元页的图上知道了,这是个沙漏。里面装的不是沙,而是很多本书。

师:他关注到了单元页中的插图,那从这样一个特殊的沙漏中,你觉得它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师:只有有了速度,我们才能读更多、更好地书,才能增加我们的阅读量。

施老师在课堂上借助单元页上的插图,在课的一开始就传递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意义。这个“质”,是对于学生而言的。

对于老师而言的“质”就是课堂质量了。如何回答、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施老师也有抓手:
(三位学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找到了影响自己速度的原因。没有关系,听了你们的这些发言,有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谁呢?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我们先来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出示插图文字,播放录音)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遇到不理解的,于是停下来了。那要是我们想提高我们的速度,我们可以像她这样,怎么做? 生:不停留。

师: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就是不要在这个词语的地方停留。(教师板书)“不停留”就是在不影响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时,咱们可以跳过去,对吧?咱们看看,这个小伙伴又告诉我们什么? (播放录音)
师:你看,是不是和我们周蔚涵同学问题一样,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是两个人的做法却完全不一样。他的做法是? 生:不回读。(教师板书)
师:集中注意力,往前走,不要倒回来,这就是不回读。那么我们阅读中,用上“不停留”“不回读”的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 生:提高阅读的速度。(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有了小伙伴给我们的妙招了,你们有信心接受第二次挑战吗? 生:有! 学习小伙伴的适时介入,充分体现着施老师用好用足助学系统的教学智慧,两位学习小伙伴,回扣的正是学生在交流中所提到的问题,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还有了方法的引领。此时,课后习题中的资源活了起来,化身为了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支架,助推着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信心。

这一环节,三位交流的学生都汇报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其中一位孩子提到了“回读”这个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时教学《搭石》一课后写下的反思:
很感动的一节课,当学生交流到“哪些词语虽当时不懂但没有回读”时,我主动抛出问题。一位学生这样说:“人影绰绰”我不理解,但后来我查了字典,理解了“绰绰”的意思。此时,另一学生主动举手告知,她觉得可以联系上下文“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来理解,肯定是说很美。很欣慰有这样的课堂,教师问,学生及时思,乐在其中。

就像施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一样,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都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方法不同,但有了方法的传递,无论是老师的“传”,还是同学的“递”,只要我们去接纳,与运用,阅读的质量是不是就可以提升了呢? 三、巧:借用判断,理清文脉 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一个很大的“病症”会凸显出来:一味追求速度,“囫囵吞枣”式地阅读。这时,检测题的出现就显得至关重要。检测题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课文的基本信息,用于检测学生是否把握了课文内容,所以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就非常合乎时宜。自己上课时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题量不多,但也记得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讲清楚了选择的原因。理念基本和施老师课堂上使用的“判断题”的检测方法一致。(判断如图)
本想窃喜的时候,猛然发现,施老师围绕这几道判断题又做起了文章,她让学生抓住判断题中的关键词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我正纳闷着,学生便开始滔滔不绝了。原来,每个判断题中几乎都有提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很快就归纳出了除“介绍搭石”以外的“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三个方面的内容了。

我们知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这个重点哪里来?很多时候课后习题都会给予提示。本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道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没有涉及,但是细细一想,前提是不是就是“课文写了哪几个画面”呢?这就是主要内容的提示,也是第一课时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而四道判断题,几乎就组成了“画面”,文脉就通了,也为第二课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四、实:速记检测,能力积累 施老师把本课的识字、写字教学安排在了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以集中识记的方式进行。“十秒速记”词语,既是对学生自学生字的检验,又训练了“集中注意力”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教师还不忘回应课文内容的顺序,使之更好地落实单元的训练方法。这就是陈先云主任在《如何认识和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这一讲座中提到的“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普遍增强了”。

教写生字时,我甚至揉了揉眼睛,仿佛看到了低段的写字教学课。难以置信,但我猜想,施老师以及他们的团队,应该是在“实”字上做文章吧。阅读策略单元,方法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样不能丢失。

以上便是我在听课中、听课后产生的一点小小反思。施老师的课,简约却不简单,删繁就简后留下的教学设计让这节课变得朴素,所谓“一课一得”,我想,在这节课上,学生是获得了。

推荐访问:听课 感受 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