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终来自人性演讲纪录整理

再現與溝通科技 ─科技雜誌再現科技‧?數位時代?雙週刊執行主編盧諭緯女士演講 指導教師:方念萱老師 陳惟柔90401024新聞四 王韻珊90401048新聞四 陳依秋90401053新聞四 許雁婷90401030新聞四 陳曄瑩90401073新聞四 李威儀90401098新聞四 第一節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演講紀錄整理 一、講者介紹︰ 盧諭緯女士,?數位時代?執行主編。

二、演講內容︰ 雜誌與報紙、電視的不同︰ 做雜誌跟電視、報紙是很不一樣的東西。電視重視覺,文字較少;
報紙重時效性,文字比電視多但還是比雜誌少。雜誌密集度最高,處理的複雜程度也較高,一篇報導最少要八百字起跳。除了根本5W1H之外還要有很多背景資料的說明。

做雜誌的特質︰ 雜誌是媒體素養比較高的讀者才能閱讀的文類,但從壹週刊進來後,愈來愈朝圖文整合方向移動。尤其在網路閱讀出來以後,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去掌握訊息的內容。

科普類雜誌碰到的東西(例如︰軟體、系統)常是很抽象的,所以如何呈現很重要。

最痛苦的一條線是軟體。因為背後的知識很複雜,跑這條線的記者常常因為不懂而很痛苦,更何況是讀者。所以這條線在台灣媒體界是愈來愈萎縮,因為裡面實有太多的門檻存在。第一,概念太抽象,第二,專有名詞多。

但套用知名廣告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點還是很重要。要讓普羅大眾理解你所要表達的事情。所以總編常會說,「把你寫的報導拿回去給爸媽看,他們看的懂才ok。」這代表,不是使用專業名詞才〞專業〞。

科普雜誌,等於是在在兩群不同的人之中當翻譯機,讓訊息可以溝通。而新科技的定義會因閱讀對象的不同而所差別。

這些都是新科技︰ 專有名詞的縮寫,都是身為科技線記者的第一關,要把它搞清楚。而處理這些名詞時,後面都要再加解釋〔此處視讀者群不同再判斷是否要加,如果是寫給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可能就沒必要。〕所以報導之前,先清楚讀者在哪裡,對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科技記者的社會責任︰有的時候還是要扮演傳達新知的角色。

到底要看什麼?:
.技術發展進程:不同的的技術規格是否要解釋?(EX︰錄影帶VHS跟BETA的改變、無線傳輸的規格etc) .應用層面? .商機在哪裡? .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數位時代比較是財經管理的導向。

同樣的,處理同樣商品時,不同的雜誌,讀者不同,需求不一樣,每個記者問的都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新手機推出,消費線可能問的是價錢、功能炫不炫;
專業的科技線可能問的是新技術等。

知識程度 不明 (反科技者?) 研究者 需求程度 改變者 功能導向 就讓你知道:
.文字:科普雜誌要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因為科技最麻煩的就是解釋抽象。

.分解圖:步驟分解 .實物圖:照片 .數據表格:如解釋市佔率、產值等時候。

.抽象插圖:如九大行星圖。

* 雜誌希望編採合一,在採訪同時,就要對版面如何呈現、可能要用到哪些圖有想法,而不像報紙可以採回來丟給編輯後製。

* 科技記者不能害怕科技、理解名詞,加上文筆又要好。

* 有時採訪的時候,使用一兩個專有名詞,會較能使受訪者信服;
但另一方面又得把讀者當白痴,很簡單的描述。

* 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然會被懂得很多專門知識的受訪者牽著鼻子走。

* 科技議題必較麻煩,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名詞。科技有比較多需要重新理解和轉換的地方。

困難在這裡:
.要深入淺出:了解不夠深入的話就寫不出好報導來;
但在報導時則要以簡單的語言寫。

.比讀者早一點理解:
1網路方便,要看哪些東西?到GOOGLE找資料,看根本說明、跟過去的科技有什麼樣的差別(Ex︰數位跟傳統相機的差別) 2直接問人(建立人脈很重要,多認識人、多交不同的朋友,以後就可以拿問題去問朋友!) 3到底已經有哪些人在推這個產品?如果有同樣產品,實地去看、去摸。

.議題的選擇:最痛苦的是「這個很重要,可是你太早報導了」。例如,?數位時代?在1999、2000年時報導很多電子商務的議題,但當時並不廣受討論,反被讀者質疑「報導這個做什麼?」所以,選擇報導的時間點是一個關鍵。不然讀者會感覺你是錯的,他感受不到你所報導的潮流。

技術的角度?應用的角度?如何選擇?:
報導科技訊息,其實也可以用人物介紹帶進去,說不定可以讓讀者更有親切感,可以讓他類比到自己的情境。(例︰設計師努力奮鬥設計出新產品,讓你熱淚盈框,比單講產品更易打動人心。) 議題的選擇包裝,常要經過很多轉換。Ex︰機器人的發展→尋找你的機械愛人;
隱形飛機→看不見的電腦。

台灣媒體還要改進的地方︰ 圖示法︰現在很多圖都還是直接引用國外。因為畫圖難,又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加上3D人才少。所以當美術編輯,要把自己當採訪記者,去了解科技內容,才能夠畫的好。例如,在專業領域裡,某個專有名詞可能有特別的圖案,不能亂用(Ex︰百分比用圓餅圖處理而非長條圖;
營收則用長條圖)。

* 台灣的科技報導,〞普及〞的這一塊還是太弱。

* 封面上面儘量不要用英文。(ex︰商周某期封面是〞培養下一個ceo〞,結果部份讀者不懂ceo是啥,賣不好。) * 實物圖的例子︰用文字講主機板太難,那就直接放一張主機板的照片來解釋。

* 國外的科學雜誌,較成熟、分的較細。國內的普及科學雜誌真的很少(科學人、科學月刊),以財經角度切入的比較多,或是講產品面的、實際應用面的(Ex︰pchome)。某些專業雜誌︰以邀稿為主,記者採訪較少。因為台灣對於科學這件事沒有那麼重視,像教育也沒有很重視這一塊。在商言商,利潤為重,所以普及科學雜誌也較少。

Q&A:
一、方老師Q︰網路的圖文資源,會不會影響到雜誌的生存? A︰網路是不一樣的讀者。而且雜誌還是有優勢,像是大型的圖(ex︰主機版)在網路上比較難呈現。網站的好處是,軟體的應用方面比較有實際的體驗感。但會不會衝擊雜誌的生存?我覺得不會。那是不同的取向,特質還是不太一樣,翻閱的閱讀感,加上電腦畫面還是有限制。

二、傳文Q︰1.請問演講者對菜鳥記者初入職場的建議。2.記者之間有無互相討論、讀書會? A︰1.把上游跟下游(零件廠、組裝廠;
廣達…)都搞清楚。把誰跟你的線有關係先畫出來、去打交道、去找你要讀的東西。

2.現在記者沒那麼用功,也沒有讀書會。但有很多機構會辦研討會可以去參加。

很多公司想推廣自己的新產品,所以會積極去辦〞媒體研習營〞(Ex︰Intel)。另外,記者身份特殊,所以打電話過去,他們一定會找人答复你。所以直接問人還是最快的! 要當一個媒體人,要多面向的學習。很多會議,議程的本身,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一個知識的地圖。每年去把這個會議的議程搜集起來,可能就是一個知識的累積。

三、岫君Q︰是不是自己要具備繪圖的能力還是交由美編? A︰還是有分工,透過會議的交流讓美編了解你想要的設計。而這對記者來說,這就是你審視有沒有〞淺出〞的第一關。跟美編溝通時要跟他說重點是什麼,是人?是電腦?另外還是要看組織分工的不同,有些是落在採訪編輯上,有些是美編上。

四、怡璇Q︰是不是理工科系的人比我們適合當科技記者? A︰現在記者理工科系的人不少,比較吃香在於他們不怕專有名詞。傳播科系的人優勢在在於轉換能力比較強。所以不一定理工科系比較佔優勢,他們的缺點在於,文字比較冰冷,所以傳播科系的還是有可發揮之處。

五、威儀Q︰出刊的週期跟科技更新的週期是否有所對應? A︰?數位時代?最早其實是月刊,後來才改成雙週刊。兩個禮拜的時間其實比月刊少,也比較難做的完整。因為科技、財經實在變的太快,出刊時間只好做調整。雖然變動很快,但還是有蘊釀期,所以時間點的選擇依然很重要。

現在雜誌的困難點,在於角度跟深度會愈來愈難。電視的資訊快速,報紙深度比電視深,再來還有周刊競爭。所以圖文整合是我們要走的方向。現在雜誌重在解讀事情的觀點,而不是事情的本身是什麼。另外,雜誌工作上,在動態的溝通和隨時更改是得適應。

(2004/10/29) 第二節 科普及科技商業類雜誌分析
由於盧諭緯女士的演講重點在於科技雜誌的寫作編輯,以及再現科技的方式。因此,以下我們將以她在演講中所提及的科普類雜誌及科技商業類雜誌,共挑選出五本,提供介紹並分析其封面呈現、讀者與雜誌定位、內容、圖表、圖文比等,藉以比較各雜誌再現科技的方法與取向。

一、?科學人? ◎ 簡介:
?科學人?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中文版, 1845年於美國創刊。用意為提升當時美國人的科學知識,但隨著歷史演進,這本雜誌已跳脫美國觀點,題材遍佈世界各地;

2002年3月台灣推出中文版本,而將中文版定名為「科學人」,用意不在去掉「美國」,而是要突顯這本雜誌的觀點是帶領讀者以「科學人」觀點進行深刻人文反思。

因此雜誌封面上的LOGO除了保有英文刊名外,也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加上綠色底反白字的「科學人」字樣。

?科學人?於每月1號出刊,定價新臺幣220元。目前中英文版並不同步,中文版是英文版一個月前的內容;
主篇章的部份則邀請該領域專家,以導讀、補充說明、解讀、評論等形式撰寫相關專文。中文版更增添「華人視界」專欄,從華人角度來分析議題。雜誌網址:
sci ◎讀者與雜誌定位:
1. 目標讀者:受過教育的門外漢,〔educated layman〕,簡單來說,大概是有高 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

2. 雜誌定位:綜合型的科普雜誌。

◎封面呈現:
1. 標題:每期皆有個最大的主題,以60級字和不同顏色突顯其份量,其他主題則以約18級字列於其下。

2. 封面照片:配合當期最大主題,以照片、電腦繪圖、圖畫的方式與之相連。

3. 特別報導:在綠底白字的科學人字樣旁,會附上每期的【特別報導】,議題內 容廣泛,偶爾會擷取與時事相關話題,例如11月號即以「火蟻」 作為主軸。

◎議題取向:
?科學人?取材相當豐富多元,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電機、工程、社會科學等各領域。著重在科學面,報導內容為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有些領域在初次閱讀也許會看不懂,中文版為了顧及讀者,盡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並不自詡為教科書,以搭配圖文框的方式協助讀者閱讀。

由於中文版翻譯自國外,多為最新的科學研究,因此除了介紹的目的之外,中文版會搭配主題,邀請華人學者撰寫專文,提供他們的觀點以供讀者思考;
?科學人?也會針對議題,邀請相關人士對談,增加人文思考空間,例如:8月份的雜誌探討基因改造對人體的影響,剛好此時搭上奧運列車,?科學人?便邀請運動員紀政和科學家沈君山〔也是個運動迷〕,針對基因治療與運動競賽交換意見。

此外,在封面頁上,每個主題的標題字後,皆會附上頁數,而目錄頁上的照片也會附上頁數,讀者可以依第一眼的直覺興趣直接翻閱,不需要一頁一頁翻看。

?科學人?在目錄頁將雜誌內容分成【主篇章】、【專欄】、【單元】、【特別報導】四大區塊。【主篇章】為介紹各領域的科學成果;
【專欄】則是短篇的文章,邀請華人學者撰文或翻譯外國科學家的文章,類目眾多,可延伸至商業、政策、人文、世界觀等層面;
【單元】則類似【主篇章】的迷你版,以小篇幅來介紹科學科技;
至於【特別報導】就自成一格。

不過,此本雜誌雖然已將之分類,直接閱讀上也不會有困難,但彼此之間的區隔還不明顯,專欄和單元之間的差異時大時小,讀者很難快速理解編輯們的分類,身為一個科學雜誌,分類細目卻不夠有系統,這點是?科學人?可改善之處。

◎圖文比:
由於?科學人?的文章字數較長,短的約一千多字,長篇可達數千字以上, 因此?科學人?的圖、表雖然豐富,也會搭配標題做變化,但與龐大字數相較就顯得較弱,圖與文比例約佔版面的一比二。

◎圖表呈現形式:
1. 照片:假设主題為具體的事物,內頁會以寫實的照片輔助說明。

2. 電腦繪圖:假设主題為天氣、基因、幹細胞等較難以實物圖呈現的主題,內頁 則以電腦繪圖的方式呈現。

3. 圖文框:以簡單、少量的文字搭配小圖,對主文中的某些概念或知識進行補 稱說明。

4. 圖文結合:也是以電腦繪圖呈現,但圖片上常會拉出一條線,附上文字解說, 如:儀器剖面圖、斷層掃描圖、網路傳輸程序解說圖、颱風行進 圖等。

整體來說,相當豐富多元,也能到達到簡明易懂的成效。

二、?科技時代? ◎簡介:
?科技時代?是Popular Science的中文版。Popular Science是一本在美國擁有130年歷史的雜誌,以報導What's New, What's Next的科學、科技訊息,並兼具人文思考著稱。?科技時代?目前每月出刊,內容有80%譯自Popular Science,20%的內容則針對台灣外乡的科技環境做詳實、深入的解讀與報導。雜誌是以「讓科學、科技與生活結合」的角度出發,使得科學不再只是令人望之卻步的化學方程式,也企圖改變一般人抱持的高科技是遙不可及的想法。同時希望讓讀者在獲知國際科技發展現況的同時,也能了解自己的安身所在地上發生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雜誌網址:
◎ 讀者與雜誌定位:
1. 目標讀者:以盧諭緯女士演講內容來分類,會閱讀科技時代的讀者群可能為:
高知識背景,高需求:研究者、經常接觸新科技的研究員等;
低知識背景、高需求,功能導向的讀者群,像是有能力消費高科技產品的家庭、以高科技營運的企業團體,有錢又有閒的BOBO、SOHO、雅痞族,因為雜誌偏重介紹實用性的新科技、產品價位標示清楚,對這類的族群可以有明確的管道購之。

2. 雜誌定位:結合科學、科技與生活的雜誌。

◎封面呈現:
1. 字體:不太有花俏變化,以細明體、適合閱讀的行距為主。

2. 色調:採穩重色系,如藍色、黑色 白色。

3. 圖片:以顯而易見能代表科技的儀器做底圖,如太空梭、7月份的封面為衛星封面文字與底圖圖區隔清楚。

◎議題取向:
與?科學人?著重知識的介紹不太一樣,?科技時代?由「讓科學、科技與生活結合」的角度出發,所以最特別的單元是新玩意介紹,企圖表現科技能提昇生活品質的感覺,內文雖不可防止地描述生澀專有名詞,但讀者即使不太了解也不干擾資訊接收。

1. 單元:
a.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科技上重要進步或是改进,偏重高級硬體器材上而非生物學的介紹,例如超音速客機的改进,七月號以美國國防部的未來武器介紹為封面故事,此局部大概都譯自英文版的科技時代。

b. 科學放大鏡Features c. 科技新玩意What’s New ─此為科技時代的主打單元,介紹新手機功能,像有能力消費的族群,日常生活用品被科技化提升功能性的產品都是屬於新玩意區塊,小至3美元的插座,大至500美元的行動影像螢幕。而7月份介紹使用新科技去野地露營,行頭從頭到腳,樣樣包辦。雖然每個都所費不貲,但讀者在欣賞科技產品圖片之餘,還能就文字描述使用各產品情境馳騁情境一番,似乎不用花錢也可當大爺。

d. 科技新新聞 Headlines ─此區塊延伸對科技的觸角,比較不像前季個單元都在介紹硬體設備,航空學、細胞學、動物、機器人相關科技進展都會以雙語新聞述之,因為出版社是經典傳訊公司,有美國時代集團授權的中文版雜誌?時代解讀?(TIME Express)、?時代新鮮人?(TIME for Students)、?科技時代?(Popular Science)、?財富雜誌?(FORTUNE)。,所以著重英文對照學習。

e. 動手玩科技 How to 2.0 ─此單元感覺在實踐新科技其實不難上手,檢測、試用動手玩給讀者看。

◎圖文比:
介紹產品最怕過多文字而無法看見產品樣貌,所以每頁都有圖示,即使圖片篇幅過大,但是該有的還是有,寧可版面被分割零碎、文字以小字體塊狀成為圖片陪襯,說明產品功能,也不會整篇都是文字。

◎圖表呈現形式:較少圖表。

三、?牛頓雜誌? ◎簡介:
  ?牛頓雜誌?為1981年在日本創刊的Newton 之國際中文版,1983年5月在台創刊。以清楚易懂的解說、精密詳實的攝影圖照,配合科技知識的介紹,成為台灣暢銷的圖解科學雜誌,有如按月出版的科學百科全書。此外,並陸續推出了?小牛頓雜誌?及?小小牛頓?等兒童科普雜誌。

?牛頓雜誌?的最大特色,在於運用精密的圖解、全彩的跨頁照片,將科學原理變成活靈活現的具象模型,使讀者望圖生義。每期雜誌均提供來自宇宙深處的電子傳真影像、獵奇鏡頭的高密度特寫、大自然的瑰麗景緻、電腦三維立體模型,及世界一流攝影大師親自採訪的經典照片。雜誌網址:

?牛頓雜誌?圖文相輔的編輯方式,即使深奧如原子結構、相對論、基因等,透過生動活撥、精細縝密的圖解,也會變得十分淺顯易懂,讓讀者得以輕鬆悠游於科學領域。?牛頓雜誌?網羅現今第一線的研究人員、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橫跨基礎科學、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等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取材廣泛;
更與國外各大科學期刊同步串聯,掌握最新科學資訊。

◎讀者與雜誌定位:
1. 目標讀者:上班族、企業界人士、學術研究機構、教師、學生、關心環保熱愛地球者。

2. 雜誌定位:圖解科普刊物,自然科學輔助教材。

◎封面呈現:
以大幅的圖片搭配封面故事的大標和其他單元的小標。封面圖片通常為插畫而少照片〔以253期為例〕,如為照片也是多張合在一起〔以250期為例〕。

◎議題取向 各種都有,地殼移動、天氣、機器人、疾病、歷史遺蹟、人類智力、宇宙行星、動植物等等,可說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都有。也有部份會結合時事來延伸出科學知識,例如以日本的櫻花季,帶入櫻花的多樣化著生機制。或是深入探討近期新聞議題,例如禽流感為何可怕、要如何因應。也會用較生動、貼近日常生活的標題,讓讀者了解文章所要講的內容主旨是什麼,像是要報導生物時鐘與睡眠機制,就以淺顯的標題〈週一早上爽快起床的方法〉,來讓人理解。

◎圖文比 如同他們自己所說的:「?牛頓雜誌?最大的特色,在於運用精密的圖解、全彩的跨頁照片,將科學原理變成活靈活現的具象模型」,在我們翻閱近幾期的?牛頓雜誌?之後,幾乎每一頁都有一張以上的照片、插畫或是圖表,甚至如果把全彩跨頁也列入為「圖」的部份〔而不是列為頁面花色〕,圖文比幾乎可達到1︰1。

◎圖表呈現形式
表片、表格、插畫都有。比較特殊的是全彩的跨頁照片以及插畫。每期都有五張以上的全彩跨頁照片或是圖,而在這種跨頁圖之中,文字僅占極小部份,類似圖說,大約一、兩百字上下。

  另外一個特殊之處,則是?牛頓雜誌?熱愛使用插圖,除了前面所提到,封面很多以插圖呈現之外,甚至連跨頁的彩圖也有用插圖來取代照片。其實有些部份相信是可以使用照片直接呈現的,不過?牛頓雜誌?還是使用插圖,雖然可能失真,不過卻讓人覺得比較好親近,比較「不那麼科學」。像是人像、動物、植物,都有很多是使用插圖而非照片。

四、?數位時代? ◎簡介:
數位時代屬於科技商業類的雜誌,內容主要報導數位時代下的企業流動、興衰,目標在幫助讀者更容易接近科技、財經的最新動態。自詡能探索「未來」更甚於「歷史」,鎖定發現「下一位英雄」、「下一個企業」、「下一種工作方法」,十分講究在資訊快速流通之下,時時帶給讀者最新的消息和演變。

於1999年7月1日創刊,原為月刊,為因應科技發展迅速,世界競爭、市場變化也雙倍速,於2002年7月1日改版雙周刊,每期發行八萬冊,定價150元,為PC home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發行。每期內容固定分做幾局部:封面故事、數位財經、新環境、新人物、特別企劃、新大陸、專欄、雙週要聞。雜誌網址:
◎讀者與雜誌定位:
數位時代將自己定位為「新世代財經雜誌」,希望在變動的時代中,為讀者探索「正在發生」和「即將成型」的新觀念、新人物與新環境,並以網路和科技力量為觀察核心,提供讀者所需要的下一個觀念,為讀者的下一步行動做準備。

  目標讀者為「分布各地,有各自的職業和身分,但絕大局部已經或即將佔據工作領域內的決策領導位置」。數位時代網站中的讀者分析顯示,以男性及25~34歲人口為絕大多數的讀者,知識程度大局部都在高等教育以上。

◎封面呈現:
  幾乎都以「人」為封面圖片,多為封面故事或專題企劃的主要人物,即便不是,也是一群人〔例如某一工作團隊〕作為封面圖。Logo顏色及封面色調雖各期不定,但多色彩鮮明、搭配搶眼。封面故事的標題亦相當醒目。

◎議題取向:
  包含科技相關產業的趨勢,企業的策略與動態。分析科技如何運用於企業、如何幫助企業成長,作為一種經營策略;
或是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企業。理財、企業經營方面的報導亦多。特別的是,它也報導中國大陸的產業、經濟資訊,以供參考。

儘管從議題取向和目標讀者看來,數位時代似乎是為了企業中的決策領導人準備,但內容並不艱澀,會以故事方式呈現,專業術語少,一般有興趣的讀者仍能輕鬆閱讀。

◎圖文比:
  大致以文章為主,圖為輔,文比圖大約三比一至二比一。

◎圖表呈現形式:
  圖表呈現以照片及產品圖片居多,許多篇章中會附有小方塊說明個人或企業小檔案。當有兩方或兩方以上欲做對照時,也會以長方塊簡示。偶有長條圖顯示數據、流程圖或概念圖輔助文章。其中流程圖或概念圖不完全單調呆板,會参加小圖片使其較為生動活潑。

五、?e天下? ◎簡介:
?e天下?是天下集團創辦的科技財經雜誌,創刊於2001年1月,報導與科技相關的投資、創業、工作與生活,不管是科技產業的新消息、熱門人物、產業走向,抑或是新科技在企業中的運用、對傳統產業的影響等,都是該雜誌報導的項目。

?e天下?定價新台幣168元,本期〔47期〕內容頁共184頁。報導的內容以實用為導向,希望帶給企業中專業人士、對科技財經訊息有興趣瞭解的人,更多科技新知趨勢,進而增加個人或台灣企業的競爭力。雜誌網址:
◎讀者與雜誌定位:
1. 目標讀者:為25~45歲的企業中高階經理人與專業人士,高消費能力、居住於都會區,對高科技充滿熱情,並且是目前社會經濟的中堅份子。

2. 雜誌定位:科技財經雜誌。

◎封面呈現:
封面主要切割為三塊〔可參考47期封面,如上圖〕,上方約四分之一是銀灰底色,橘、紅字體的刊名,下方切割為左右兩塊,左方也約為四方之一,底色以鮮黃或白色為多,也有幾期出現藍或黑等比較特別的顏色。

右下方封面主體是當期的封面故事,會有一個主要標題、四五行的小字簡介,另外佐以與題目相關的電腦插圖或照片〔以名人照片為最多〕。左方較小區域會列出五、六個吸引人的題目,也會有照片穿插其中。

◎議題取向:
?e天下?的內容規劃大概可以分成八個局部,分別是:封面故事、特別企畫、Voice 與總編輯有約、What’s New、What Works、Buy家情報、網路哈燒話題、專欄。每一期可能會有一兩個不同的地方,像是本期〔47期〕增加「新聞現場直擊」介紹天下辦的「標竿十年」的活動,但大致會包含這八個局部。每個不同單元都會在每頁最上方用不同顏色做成頁眉,以區分各個單元。

「封面故事」跟「特別企劃」每一期都有不同的規劃,本期的封面故事談的是企業運用即時通訊的狀況,也有針對特定企業或是現象作分析介紹。「Voice 與總編輯有約」,由?e天下?總編輯張戌誼親自採訪一位管理階層的人物,很多都是總裁或總經理,談他們成功背後的辛苦歷程與他們的理念。「What’s New」談的是科技產業界的新消息、新技術、新趨勢。而「What Works」多半是某種物品或是某家店、某個人成功的經驗。Buy家情報會介紹一兩樣新的科技產品,網路哈燒話題則會以一頁的篇幅報導最近網路上發生比較有衝擊性或是趣味性的是。專欄局部包括包括:總編的話,讀者留言,台灣、國際、中國科技短波,一分鐘讀雜誌,關鍵報告以及名家專欄。其中一分鐘讀雜誌會以每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介紹四本外國財經雜誌的精華或重要消息。而關鍵報告則利用調查數據〔像是ACNielsen、ICT信息中心的調查〕,為讀者解讀市場趨勢。

◎圖文比:
?e天下?的文章篇幅除了專題較長外,其餘大多是二到四頁的文章,以左右共二頁的文章為例,大概會有1/3至1/2頁面大小的圖片,以人物照或是主題物的照片為多,再者就是各式的圖表。如果某篇文章的圖片較少,也會用標題字體顏色的變換來增加畫面豐富性,在財經雜誌中算是畫面活潑。圖文比大約為1:3。

◎圖表呈現形式:
1.照片:在?e天下?的圖片中以照片為最大宗,通常都是受訪對象的照片,而且照片通常會配合主題情境,譬如賣雨衣的就要穿著雨衣照,CEO等級的通常是演講的照片等。假设是沒有特定受訪者的題目,可能會以相關主題物的照片做為插圖。

2.表格:為讀者們整理某些比較性的訊息,多半會使用表格加上文字,也算是一種圖表吧!特別的是?e天下?的表格很少「畫格線」,會用不同顏色的字或色塊來構成表格的樣子,看起來比較有親和力。

3.統計圖:談到成長率、銷售率等項目時,最常有統計圖出現。使用頻率較高的是長條圖和圓餅圖,這些圖表通常由色塊構成,沒有生硬的線條包裹,讓圖表轉化成另一種裝飾。有時候長條圖還會加上特殊的外框,像是電腦相關產業就會畫在電腦螢幕上,手機類也會加上手機的外型等。

4.圖文結合:
在談到科技產品時,會出現圖片加上文字解說的方式,圖可能是照片或是電腦繪圖,用線條拉出圖片外,介紹使用功能等。大概每一期只會有一篇。

第三節 結論
由以上五本雜誌的分析介紹,我們可以歸納出幾項重點。綜上所述,首先,我們不難發現,台灣科普類雜誌多為國外雜誌譯本,雖在內容上或有参加部份在地化內容,但在整體結構或議題導向上,則皆是以外國科學及科技發展為主。因此,在以「國際中文版」為多的科普雜誌市場下,是否產生以國外科學技術發展為領導趨勢的傾向,且易於以國外〔西方〕的觀點角度來詮釋、再現科技,則應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此外,在資訊的時效上,譯本也因為需再經過翻譯工作,而多晚於原文雜誌出刊,以致在科普資訊的更新時效方面,也相對比原文雜誌來得慢,如此一來,無法閱讀原文雜誌的讀者,是否容易淪為科學普及裡的資訊落後者,也為問題之一。因此,科普雜誌業者對於雜誌所倡之科普教育的方向應有再往在地化及時效性修正的必要。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雜誌市場相對缺乏外乡科普雜誌,但我們可以發現,以電腦〔包括軟體與硬體〕、網路、電子通訊之類別為主,並結合生活、時尚及商業趨勢的電腦科技相關類及科技商業趨勢類之雜誌,在台灣雜誌市場上則較為多見。

根據金石堂2003年對雜誌進行的七大類別銷售分析〔見表一〕,科技生活類約佔七類雜誌之16%,排名第三,而前兩名則分別是生活休閒〔27%〕及流行時尚(21%) 金石堂銷售分析數據參考:鄭錦祥,?出版年鑑?,〈民國九十二年雜誌出版市場概況〉(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93),p65-68。

(表一) 此一分析雖未能解讀出讀者對科普雜誌與科技其他相關內容雜誌的偏好程度,但卻可以發現生活休閒與流行時尚類在雜誌銷售市場所佔比重很大,且科技雜誌類亦以「科技生活」為分類類別,顯示市面上之科技相關雜誌與「生活」類別應有相當程度的結合,並在眾多雜誌類別中,擁有不小市場。

至2003年年底全台共有4895家雜誌社,雜誌總數共八千一百餘種,然而市面上的科普雜誌卻所見不多,由台灣出版而非翻譯的科普雜誌更是寥寥無幾目前僅以?科學月刊?及?小牛頓?為台灣科普雜誌業自創品牌代表。

,但反觀電腦通訊科技類雜誌卻不勝枚舉,此是否乃因讀者對科學與科技雜誌喜好所得之果,還是乃因缺乏具科學專業能力的雜誌媒體業者,先不予討論,亦無對錯可言。但在科學及科技類雜誌傾向消費化、市場化之下,則勢必也將影響媒體對科技的再現方式,且較易於將科學/科技導入商業邏輯之中。

盧諭緯女士在演講中便提到,「不同的雜誌,讀者不同,需求不一樣,每個記者問的都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新手機推出,消費線可能問的是價錢、功能炫不炫;
專業的科技線可能問的是新技術等。」的確如此。但是,在以科技消費性質為多數的雜誌市場中,專業科學及科學教育類與科技生活消費類的比重卻往往是失衡的 盧諭緯女士也在演講中論及國內雜誌在商言商,利潤導向,及缺乏普及科學雜誌的問題。請見第一節演講紀錄。

,且科技生活消費類型中,以科技來包裝商業消費本質的亦多。

因此,假设將雜誌媒體對科學/科技世界的構築與再現,拉高到整體科技雜誌環境以消費性科學/科技為重的取向來看,我們便不難查覺為何科技對多數人的意義,多半容易形成一種強調實用性、消費性,及商業性的科技觀了。

再者,我們也可以發現,科技商業類雜誌的讀者定位多為高教育水準的、有消費力的、都會的、管理階層的。?數位時代?的目標讀者定位在「絕大局部已經或即將佔據工作領域內的決策領導位置」、「以男性及25~34歲人口為絕大多數的讀者,知識程度大局部都在高等教育以上」;
而?e天下?的目標讀者則在「為25~45歲的企業中高階經理人與專業人士,高消費能力、居住於都會區,對高科技充滿熱情,並且是目前社會經濟的中堅份子」。然而所謂的科技「商業」雜誌在科技雜誌市場上,卻是屬於主流的。

因而假设是知識程度高而需求程度低,就可能被歸為「反科技」的;
知識程度低而需求程度也低的,則便是容易被策動的「改變者」。但是,科技雜誌本身再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科技思維卻缺乏檢討,使得在消費及商業化氛圍為主要導向的「科技雜誌」環境裡,所再現的科技是否還仍符合人性,似乎還是個問號。

推荐访问:演讲 人性 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