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主题(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的主题(含解析)
小说的主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暖 墓 穴 袁省梅 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老大没把事情办成。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 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 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

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头巷口等着,给爸送终。

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

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

老大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

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他不想跟老大碰面。

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 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

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

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的棺材的。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母亲就在那缝隙里。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

看老大一点儿一点儿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大哥割草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冬季农闲,大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大哥没上过学。爸供不起两个学生。大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

真快啊。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

三十四年。老二心里说。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

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儿。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

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

转眼,都走了。老大说。

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地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

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

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那过往的日子呀。

生死就这四米深啊。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

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

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得稀里哗啦。

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

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

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

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

(有改动)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暖墓穴》为题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 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 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啪啪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拌,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 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谢谢您!“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 ”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 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 “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3.小说标题有什么意蕴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16分)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嗒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 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前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 5.(探究标题意蕴题)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作简要赏析。(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题。(16分) 我的儿子是凶手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他醒来,感到他父亲就在走廊里,在那儿听着。他听他睡觉和做梦,听他起床,摸起裤子。他不想穿上鞋子。他也不想去厨房吃东西。他面对着镜子,但双眼紧闭着。坐在卫生间里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一页一页地翻着他读不懂的书。那种孤独让他痛苦。父亲站在门外,儿子能听得见他在听。

我的儿子就像一个陌生人,他什么也不告诉我。

我打开门,看见父亲在走廊里。

你站在这又黑又有味的走廊里,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到底要干什么 我想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为什么总是偷偷地监视我 我父亲回到他的卧室里,过了一会儿,又回到走廊里来倾听。

我亲爱的儿子哈里,把你的门打开。我的儿子成了囚犯。

自从他去年夏天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很孤独,神经兮兮的,总一个人想事儿。如果你同他说话,他就是回答你,也多半是和你吼。他看报纸,抽烟,待在自己屋里不出来。只是有时他上街去散散步。

我妻子劝他去找找工作,他去了一两次,可是一旦有人给他一份工作,他又不肯干。

找个工作暂时先干着,我妻子对他说。

他开始吼起来。什么都是暂时的,既然是暂时的,我干吗还去凑热闹 我的感情是暂时的,这个该死的世界也是暂时的,我最讨厌的工作也是暂时的。我要不暂时的,有吗 你上哪儿去找 从十二月以来我已满二十二岁了,夜里我看电视里的新闻节目。我每天都在看这场该死的战争[注],一个小屏幕上的大激战。炸弹如雨点般倾泻,烈焰腾空而起。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我等候我的手被炸毁。

哈里,别为这场战争而忧虑。

哈里,你的父亲很爱你。你小的时候,每当我下班回来,你总是跑向我。我把你抱起来,把你举起来,举到天花板。你爱摸天花板,用你那双小手。

我再也不想听这些话了。就是这些,我最不想听。我不想听我小时候的事儿。

哈里,我们怎么就像陌路人一样 我所说的都是我所记忆的最美好的时光。

他一言不发。

我给你煎一个鸡蛋吧。

鸡蛋是我最讨厌的东西。

那么,你要什么呢 他穿上大衣。他从衣帽架上把帽子取下来,出门上街去了。

他的父亲跟在后面,这件事让他心里十分生气。

父亲跟着哈里来到科尼岛路,眼看他登上一辆去科尼岛的无轨电车。父亲只好等下一辆车。

那是二月份天气,岛上湿湿的,也很荒凉。在激浪街上有几辆汽车停靠在那里,街上没有什么人。天像要下雪的样子。他踏上木板铺成的海滨人行道,在一阵阵夹着雪花的海风中各处寻找儿子。海滩上雾气蒙蒙,没有一丝阳光,不见一个游人。卖热狗的小摊、射击游艺场、淋浴房都关了门。暗灰色的海水,就和被熔化的铅水一样,好像已凝止不动了。海风夹杂着水汽,打在他衣服上,他一路走着,一边打着寒战。灰色的海面上一层层浪花泛着白沫,像戴着白色的帽子向海滩涌来,静静地拍打着海岸。

他这样一直走到出海闸门,一路上寻觅儿子。在走到布莱顿海滩时,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不断涌来的海水已没了他的鞋子,这个人就是哈里,他穿着鞋子站在海水里。

父亲向儿子跑去。哈里,回家吧。

哈里没有动。他站在水里,他的眼睛凝视着涌起的铅灰色的海水。

哈里,我害怕。快告诉我到底怎么啦 我的儿子,可怜可怜我吧。

他一声不吭。

一阵风吹掉了他父亲的帽子,吹到了海滩的一边。看样子要把它吹到海里去。这时又一阵风把它吹回海滩人行道一边。它在沙滩上像轮子一样滚动着。他拾起了帽子。这时他哭了起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泣着,用冷冰冰的手指擦着眼睛,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就是这个类型的人。他总是一个人独处。

我的儿子是自己形成的这样一种性格。

哈里,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 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谁说生活是容易的 从什么时候 它对我从前不易,对你现在也不易。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还让我说什么呢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下去,那么就是他死了又能怎么样呢 于事无补,还是于事无补,最好还是活下去。

回家吧,哈里,他说:这儿太冷。你两脚泡在水里会感冒的。

哈里毫无表情地站在水里,过了一会儿,他的父亲离开了。当他离开时,风又把他的帽子吹掉了,沿着海滩滚动着。他看着它被风吹走。

我的父亲在走廊里听着。他在大街上跟踪着我。我们在水边相遇。他追逐他的帽子。

我的儿子站在那儿,双脚浸在海水里。

一九六八 (吕俊侯、向群译,有删改) 注指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6.(探究主题内涵题)有评论者认为作者擅长“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意蕴。(6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船过青浪滩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 “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地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哇!哇!“河鸦又飞来,且越飞越低,漆黑的翅膀快撩着了我们的头发。“鸬鹚”“嗷“地一声站起来,操起船篙,朝满天的河鸦一阵猛打! “要你们保佑!要你们保佑!嗷!……” “神兵们“一声接一声地惨叫,纷纷坠入滩水里。活下来的,拽着长长的怪腔,仓惶逃散。滩姐无言地走过来,脱下一件白内衣,小心轻缓地将女儿裹好,放进船篷里。她拿起船篙,硬着喉咙说:“她爹,开船吧!” 滩姐狠撑了两篙,就将船头退出了石罅…… 青浪滩最险的地段已过,浪头像精疲力竭的野兽,低低地呜咽着。

我坐在船篷里,心如刀割地饮泣着,负罪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是滩姐的声音。

“唔。”昏昏沉沉地出了船篷,站在她的身后。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

“你看,那块岩石上的叮叮雀儿,叫得多好听呀!“ 滩姐指着水面礁石上的一对蓝羽绿嘴的小鸟,但并没有回头来看我。

7.小说写“船过青浪滩”的故事,表现出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说明分析。(6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锄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稳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8.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说的主题 1.【参考答案】 小说通过对兄弟二人为父亲“暖墓穴“情景的描写,再现了兄弟二人之间是非恩怨的情由,诠释了骨肉之间亲情和血脉无法隔断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要抓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会小说的情感,进而把握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主题。

2.【答案】①“暖墓穴”是羊凹岭的习俗,这个题目更能凸显地域色彩,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暖墓穴“使得兄弟俩必须一同处在墓穴中,为兄弟情感的转变创造了机会;③“暖墓穴”中的“暖“字情感四溢,增强小说的感染力;④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暖墓穴”时兄弟俩情感的转变、前嫌的冰释,揭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这一主题。(答出三点即可) 3.【参考答案】 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格。

【解析】 关于标题的含义,应该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尼库找到三个冻僵的城里人后,他找来木柴,点起了篝火,“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由此可知,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

面对冻僵的三个城里人,此时尼库的妻子病情很严重,尼库却抛下妻子不顾,体现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质。

4..【答案】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5..【答案】①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精神上普遍的孤独、迷惘和痛苦,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心灵创伤;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传统的深深的爱,但无法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由此感到困惑与无助;③揭示了父子之间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由此形成认识上的鸿沟,感情上的对立;④隐约传递出反战的情绪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6.答案:①船过险滩,恶浪退去,象征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要勇敢应对人生险阻。②“鸬鹚”求神保佑,没能阻止厄运,说明命运应掌握在人自己手中,相信虚妄的神是愚蠢的。③过滩时招佬意外遇难,但滩姐依然拿篙行船,表明人生总会遭遇意外苦难,但仍应坚忍前行。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答题时,应从开篇的“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到惊险过程的描写,再到招佬意外遇难,滩姐依然拿篙行船,及结尾处“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等处进行探讨概括,探究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迪。

7.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要从“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锄”表面上是一种农具,实际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表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8.【答案】(示例1)“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

(示例2)“拯救“更好。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而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义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及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聚宴”“拯救”二者都可以选择,然后考虑题目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要言之成理。

推荐访问:年高 复习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