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描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
(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
(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
(4)地球是运动的;
(5)分子是运动的;
……(6)黑板是静止的;
(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
(8)公路是静止的;
(9)大桥是静止的;
……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
(2)太阳是静止的;
……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
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上册 八年级 教案